琵琶演奏家吴蛮: “寻找没有被抛光过的乡土文化”
吴蛮,蜚声国际的琵琶演奏家,她把琵琶带到了西方,曾经7次获格莱美提名,去年与丝绸之路合奏团合作的专辑《歌咏乡愁》斩获格莱美“最佳世界音乐专辑”。她是我们南京姑娘,9月30日第一次在家乡江苏大剧院举办“吴蛮与华阴老腔皮影戏班音乐会”。记者在后台见到她,黑底碎花上衣,绿色修身裤,普通如路人。上来就问她,晚上演出会穿旗袍吗?吴蛮愣了一下说“不会”,随即爽朗地大笑说,“大家还是听音乐比较重要”。她的个性与名字非常像,让记者摆脱了对琵琶弹奏者固有的江南女子印象。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孔小平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尤晓源
“我不想被贴标签,还是听音乐吧”
之所以会问吴蛮穿不穿旗袍,是因为她的一段经历。1990年她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就只身到美国发展。琵琶这个乐器在中国拥有2000多年历史,但吴蛮发现那时候的西方对中国音乐的认知几乎为零,更别提琵琶。在汇集了爵士、电子、摇滚、实验音乐、学院派音乐等的陌生世界里,吴蛮抱着琵琶走上了洛杉矶的舞台,西方媒体甚至找不到合适的词来描述她的音乐,纷纷把新闻焦点对准了她的旗袍。
这以后她就不在公开场合穿旗袍了,“我很喜欢旗袍,但我不想被贴标签给人弹琵琶就得穿旗袍的固定印象,还是更关注音乐比较好。”后来的演出,尽管很多人评论吴蛮“穿着不是演出服的服装在台上”,但她坚持自己的风格,不穿旗袍,也不穿洋装,摘掉标签,她更希望大家听自己的音乐。
靠着几百场音乐会慢慢打开市场之后,她不仅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知道了这件寄托着中国文人性格的传统乐器,许多外国作曲家也开始为她谱写琵琶作品,有独奏曲,也有和交响乐队同台的协奏曲。当时,国内的创新还停留在“以民族乐器挑战世界曲目”阶段,人们很难想象琵琶这一如此中国特色的民族乐器,竟能以这样自然交融的方式与西方音乐对话。
“现在大家流行叫跨界,其实28年前,我到美国就在做这件事,但那会我们叫合作,我现在仍然更愿意用‘合作’这个词,艺术很多时候是需要合作的,跟跨界不同。”吴蛮告诉记者,一开始如何进入美国社会,让他们的民众了解中国文化、中国乐器,或者通过这些乐器来了解中国文化,怎么做?就必须合作。
普及一下吴蛮很“蛮”的人生历程:9岁开始学音乐,手边一大堆民族乐器,她全都学会了。4年后,她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从杭州考到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后来成为中央音乐学院第一位琵琶演奏硕士,留校当老师,1989年拿到了中国民乐器演奏比赛琵琶冠军,年纪轻轻在国内琵琶界已经相当有名了,“哎,我当时的工资都比我爸高,哈哈哈,在国内一切都很顺。”
那从零开始的艰辛呢?是可以想象的艰难,但吴蛮回忆起来很是明媚,她说,出国后的语言不通和身处异国的孤独感,也是有的,但她克服得很好,“因为我性格好呗,又有一技傍身,愿意闯荡,愿意挑战自己”,而且吴蛮还很自信,自己是中央音乐学院出来的尖子生,“在技能上,我觉得自己不输,只要给我机会,抓住机会,让别人看到我的才能,然后就是合作。合作的同时,我也在学习别人,这样平起平坐的合作,我用了2年就融入了西方音乐的氛围。”记者说:“这似乎跟谈琵琶的江南女子形象……”还没说完,吴蛮笑说:“对吧?好像不太一样哈?”随即(声音由低到高)“其实,什么人都可以弹琵琶啊,不是说弹琵琶就一定要文文静静,大家不要有固定印象。”
“学院派的我当时就想回国寻根,而且要去找没被抛光的最原始的中国特色文化。”
“一般来说,学院派是很难瞧得上草根的。”从来不走寻常路的吴蛮告诉记者,2006年,她就认定了要回国,要寻根,而且要去山西、陕西的村里,找没有被抛光过的乡土文化。
契机是2006年美国卡内基音乐大厅策划在2009年举办一个以中国为主题的音乐节,找到吴蛮,希望她能帮忙策划两场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音乐会,“接到这个任务时一方面很开心,因为被他们肯定了我的鉴赏力,但同时也知道这很艰巨。心里就想着‘一定要回国’,去寻找那些西方观众还没有接触到的,但又非常中国化的传统音乐。”
她一直着迷于汉人音乐,回国后就先往北方跑,山西、陕西都去了,寻到了华阴老腔、皮影戏啊这些,“很苦,但是很开心”,吴蛮告诉记者,那会基本上就是到北京的第二天就跟朋友开着车去乡下,住县城招待所,热水也没有,寻个10天左右,再回北京,去朋友家洗个澡,脏衣服一打包,回美国。就是这样的轮回。吴蛮语速挺快又脆亮,“哈哈哈哈哈,那会我北京很多同学都说,吴蛮你疯啦,那儿没吃没喝,你去干吗。”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10913.html
- 上一篇:华尔街之狼原型欠债1.1亿美元 政府收缴公司股权
- 下一篇:“德式阅读”养成记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