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孤坟三尺土,谁可为培栽
近日有媒体报道,诗人杜牧的墓地被村民挖土盖房给毁了,现成为一畦菜地,随后又有消息传出,附近疑为柳宗元的墓地也被平毁,成为了菜地。杜牧真的葬于西安少陵原司马村?他的一生为何有如此多的谜团?少陵原,为何有如此多的名人安葬于此?少陵原这块地方又有哪些故事?
本期“史说”邀请到洛阳师范学院李少咏教授,请他来聊聊少陵原那些古墓的事。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臧磊
谜之杜牧
李少咏是著名文学评论家,对少陵原曾有过深入研究。谈及杜牧,他认为,杜牧的墓地在少陵原的司马村,是有这样一个说法,但是否如此,需要考古学支撑。
杜牧家族十分庞大,在当地十分有名。杜家先后出了8任宰相。网上曝光的被平毁的是杜氏家族的祖茔,那里埋了二十多位杜氏族人。
李少咏介绍,杜牧少小就十分钦服他的祖父杜佑。杜佑官至宰相,著有《通典》200卷。《通典》专叙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从远古时代的黄帝起,到唐玄宗天宝末年止。是我国第一部体例最为完备的政书,具有开创性意义,这也使他成为后世研究国学一个绕不开的历史人物。杜佑在812年去世,当时杜牧已经10岁。
杜牧的童年生活富裕而快乐。史载他的祖父杜佑已经住在樊川别墅,樊川别墅就在长安城南五曲相汇的少陵原上。“城中有大第,万卷书满堂”是他家文化氛围的写照。在终南山下,更有“数亩园林好,人知贤相家”的大房子。杜牧从小就在这优越的环境中读书生活,“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是令别人不能企及的。
祖、父相继去世后,他家日益贫困,“食野蒿藿,寒无夜烛”,但仍有万卷书为伴。822年,杜牧20岁时,已经博通经史,尤专注于治乱与军事。到23岁时,杜牧就写出来《阿房宫赋》,声名鹊起。26岁即进士及第,同年又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之后开始辗转各地为官。遗憾的是,因为私生活的不检点,虽做过几任刺史之职,他的仕途并不算顺。在四处奔走之际,他在诗歌中也露出归葬祖茔之意,50岁之时,他更是为自己写下墓志铭,文中有“某今年五十”字样。
那么,他是什么时候去世的呢?历史学家缪钺认为,杜牧写下墓志铭后不久就去世了。但也有历史学家并不认同这个观点。因为史籍上并无他去世的确切记载,这成为一个至今仍有争议的话题。
“杜牧一生留下许多谜团。何时去世是其中之一。”李少咏说。他葬于何处,则是另一个谜团。按1999年编纂出版的《长安县志》载:“杜牧墓,葬少陵原司马村先茔,自为墓志。”但这一说法不知根据何在。而当地官员认为,说“杜牧墓”在“杜氏家族墓”群中,也只是推测,这需要考古支撑。
杜牧生前无儿无女,重病时曾作《忍死留别献盐铁裴相公二十叔》一首,给他的姐丈裴度,请求打发他的后事。其中有这么一句:“孤坟三尺土,谁可为培栽?”自己死后,有谁会给自己墓冢培上三尺新土呢? 不管他的墓是否在这儿,千年之后,一语成谶。
“杜牧身上还有一个谜团。”李少咏说,我们提起杜牧,必然会想到《清明》这首诗。诗中的“杏花村”在何处,至今争讼不已。这且不说,这首诗真是杜牧写的吗?陈寅恪先生就认为“殊为可疑”。《清明》现在可以查到的最早出处是南宋类书《锦绣万花谷》,但这首诗并未署名杜牧,而只注明它是一首“唐诗”。然而,到了《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杜牧变成了这首诗的作者。此时杜牧已死约400年了。
是他的诗吗?不是他的诗吗?学界至今仍有争议。这不可不说是另一个谜。
“少陵原”这个名字藏着部“宫心计”
杜牧家族之墓位于司马村,司马村位于少陵原。少陵原在西安市区以南、长安区稍偏东。东边有浐河,西边则是潏河。南北长约20公里,东西宽10公里。在这片土地上,埋葬的名人数不胜数,杜牧的名字在其中也不是最显赫的。
离杜牧不远的地方,有一座许皇后墓。司马村所在的少陵原之名,就源自于它。
历史文献记载,汉宣帝许皇后去世后就葬于司马村。和北边的宣帝杜陵相比,许皇后墓较小,因此被称为“小陵”。小陵,少陵,音讹而成如今的地名。
如今,许皇后的故事很少有人知道了。许皇后,名许平君,年少时与刘询成婚,不久便生下汉元帝刘奭。公元前74年,汉昭帝死,刘询被拥戴为皇帝,许平君进宫成为婕妤。
但在晋升皇后之路上,许婕妤遇到一个劲敌,大将军霍光的女儿霍成君。但很明显,宣帝还是喜欢许婕妤的,最后册封她为皇后。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10920.html
- 上一篇:2019节假日安排出炉
- 下一篇:第1关·发散思维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