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40年间进口电视剧 《排球女将》曾掀超高收视



21上世纪70年代末,电视机在国内逐渐普及,人们对节目的需求与日俱增。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没有足够的原创节目相匹配,“等米下锅”甚至“无米下锅”的局面让电视台深感困扰。于是,引进境外影视剧风行一时。
1979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南斯拉夫电视剧《巧入敌后》,成为中国内地第一部译制剧。紧随其后的是美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队》。1981年,《姿三四郎》在上海电视台播出,成为中国内地引进的首部日本电视剧。
同样在1981年,广东电视台也引进了一部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该剧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如今“40+”的一代人,依然记得小时候模仿过的“晴空霹雳”和“流星赶月”。1983年,广东电视台引进并播出了《霍元甲》,这是内地首次引进港剧。次年,该剧在央视播出,爱国自强的主题振奋了国人。
上世纪80年代,广东引进的境外电视剧还包括《血疑》《海蒂》《大地恩情》《卓别林剧集》《狄更斯传》,等等。而在引进剧的背后,有一个以广东话剧团演员为班底的“国语译制团队”,张家齐、柏崇新、简肇强、姚锡娟等是其中的“骨干”,他们共同参与和见证了广东国语译制剧的“黄金时代”。
A
开端
《霍元甲》为引进港剧开先河
上世纪80年代初,为了让珠三角的电视观众拆掉“鱼骨天线”,广东急需有自己的电视节目。时任广东电视台副台长的钮祖印,带领台里一行人到央视寻求节目支持。这趟“北上”,可谓不虚此行。
当时,内地的改革开放也向香港电视人打开了窗口,丽的电视主动选送《霍元甲》给中央电视台。此时,正好遇上广东电视台来要节目,时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曾任广东电视台台长的阮若琳便把这部剧推荐给钮祖印。一行人把《霍元甲》带回广东之后,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电视台对剧集进行了两轮审核,均认为只要稍作修改就可以播出。钮祖印回忆说,当时广东台播出的版本,把剧中霍元甲的两个老婆删掉了一个,总共剪掉了二三十分钟,并加上了国语配音。之后询众要求,广东台又播出了《霍元甲》的粤语原声版本。
从《霍元甲》开始,广东台与香港的电视台建立了联系,先后从香港引进了十几部电视剧,大大增加了节目的可看性。钮祖印说:“当时,广东电视台节目之丰富、影响力之大,对撤掉鱼骨天线起到了一定作用。”除了《霍元甲》等港剧,钮祖印还积极与香港片商联系,把《血疑》《排球女将》等国外剧集引进内地。不过,经验丰富的钮祖印也有“老猫烧须”的时候,他坦言:“我最遗憾的是推掉了《上海滩》。当时我觉得这部剧武打场面和钩心斗角的剧情太多,就没要。后来这部剧给了上海电视台。”
当时的广东,还成为境外节目引进到内地的一个“中转站”。钮祖印介绍,从《霍元甲》开始,广东电视台领头,各地省级电视台组成了商业联盟。引进节目后,广东台会与其他有需要的电视台分摊节目成本。如今,分销版权是一种再平常不过的商业行为,但在电视台体制尚未转变的当时,分销节目的原则却是“不能盈利”。钮祖印解释:“广东台不能利用节目赚钱,只要保本、略有利润就可以了。”随着境外节目在内地的火爆,引进价格也水涨船高,一部剧从两三千美元一路涨至一万美元,分销播放权的确有效地减轻了广东台的经济压力。
B
摸索
《排球女将》催生译制小分队
节目引进之后,就是译制和配音工作。广东电视台于1981年9月正式筹建译制组,对台里的节目、国产电视剧和引进的国外影视节目进行粤语配音。广东电视台用粤语配音的第一个电视节目是电视小品《十万火急》,第一部电视剧是《崂山道士》。此后,粤语版《高佬江愁新房》《光明的天使》等电视剧均在广东本土引起了不错的反响。1981年初,广东电视台为14集国产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进行了粤语配音并播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12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