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原来在“玉林路”的尽头
原标题:成都,原来在“玉林路”的尽头
作为公认的网红城市,人们对成都的印象大多来自于“别人说”。 2003年,张艺谋感叹“成都,来了就不想走”,这句梗一用就是15年;后来,赵雷一首《成都》火遍全国,此时无论你在北京、在上海、在深圳,都会更牵挂这座城市。
《成都》中唱道:“走到玉林路的尽头,坐在小酒馆的门口”,并且重复了三次,回响不绝于耳。
但是,“玉林路”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有玉林中路、玉林南路、玉林北路……带着“玉林”名头的街道,多如毛细血管。于是,大多来成都打卡的人,找到了小酒馆,却到不了“那个”尽头。
玉林路的尽头是什么?
在这一片纵横交错的街区里,任何人深入于此的人,便会有不同的感受。但感受万千,或都和生活脱不开关系。
那个玉林生活广场,或许可以告诉你答案。
玉林路的尽头,是《成都》唱出的生活《成都》里的“玉林路”,是赵雷眼中成都的灵魂。2007年,赵雷第一次去成都,便到玉林小酒馆“拜了码头”,“当时听说唐蕾姐人好,所以直接给她打了电话,虽不认识,可她竟然搭理了我们,还带我们去看了一场崔健的演出。”
事后,赵雷在小酒馆当了几天吧员,期间他写了《开往北京的火车》、《咬春》等歌。至于赵雷会写《成都》的原因,则是他来到那么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地方,把它当成了自己第二故乡。
故乡,是神圣的归宿。人一生,十分有幸,才能拥有两个故乡。一个是故土,一个是心中的向往,它或是人、物、一方土地。赵雷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将成都称作第二故乡,是他“出走”之后,或是找到了“灵魂的故土”,那种与灵魂融洽相处的生活节奏。
赵雷把成都生活浓缩、提炼了出来,它带着包容性,有人听出了情愫,也有人撩起了乡愁,还有人听到《成都》,眼前不自觉浮现出记忆中最熟悉、最有生活气息的地方。一首民谣,没有恢宏的谱曲,没有高阶的技巧,它只是把成都最平凡的生活娓娓道来。它火了,因为生活。玉林路的尽头,是小酒馆的艺术生活
2015年,《成都》回到成都,赵雷要在自己的第二故乡开场演唱会。他万般叮嘱,一定要把两张VIP门票送到唐蕾手里。说到底,赵雷很感谢唐蕾,毕竟在成都生活那段时间,唐蕾对他影响颇深。“唐蕾给了我对成都的初次印象”,这是一句十分有分量的评价。
赵雷和唐蕾的过往,是小酒馆中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可也只是冰山一角。小酒馆装了太多传奇过往,它是一大批知名艺术家的曾经,更是“玉林”文艺生活的浓缩。
1997年,唐蕾从重庆搬到成都。刚到成都,唐蕾想要一个自由的地方,而当时油画大师张晓刚也在琢磨着找一个和成都艺术家可以交流的场所。正好,玉林西路沿街的一家酒吧打算转让,两人一拍即合,把店盘了下来。
酒吧顺利被“拿下”后,画家沈晓彤为其取名“小酒馆”,举重若轻,很接地气,设计则是由建筑设计师刘家琨操刀完成。 这让当时那群玩艺术的人有了一个像样的“根据地”,他们大多数人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便留在了这里。90年代中期,方力钧、岳敏君、张晓刚、刘小东、周春芽等这批70年代末到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中国当代艺术顶梁柱们,生活和创作几乎都以成都为中心。当时,张晓刚总是在发起邀请,把那帮怀才不遇的艺术家叫到一起,以艺术的名义,不醉不归,唱各种歌曲,谈百味人生,一边惆怅一边享乐。
96年前后,玉林已经住着一大批搞艺术的人,如今知名的“自由书画家”沈晓彤,“国内一线建筑设计师”刘家琨等等,都在其内。也是96年,诗人翟永明搬到了玉林西路。到98年冬天,翟永明说服了多年好友戴红,盘了一间店,把“白夜”开了起来。到后来,白夜人气很旺,作家、诗人、画家纷纷前往,何多苓、苏童、马原、贾樟柯、朱哲琴等文化名人的身影在此“往来”,也仅是一件平常事罢了。 在玉林,如果说小酒馆是画家与音乐人的“第二客厅”,那么白夜则是诗人与作家的乌托邦。它们让不同领域的艺术从业者在此肆意发挥着自己的才情,这一派盛况,让玉林被称作成都现代艺术的摇篮。玉林交错的小街区造就了最形象的市井生活,为这批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土壤。他们互相碰撞着灵魂,一边汲取着成都生活的地气儿,一边又把它抽离出来,成为各自的作品。玉林路的尽头,是玉林生活广场的生活艺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12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