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烂尾工程”到城市之光


南海芬 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之后赴德在亚琛工业大学和海德堡大学深造,现从事中德媒体交流。
如果你问汉堡人,本市哪样东西是有钱也不一定买得到的,我估计,很多人的答案会一致:“易北河音乐厅的门票!”
自2017年1月11日正式投入使用以来,易北河音乐厅每一个音乐季的门票,绝对可以用“秒光”来形容。开幕季的上万张门票在官网开售不到2分钟就被期待已久的“易粉们”一抢而空。值得说道的是,这场“爱菲热”(Elphi,爱尔菲,是汉堡人对这座新音乐厅的昵称)持续了快两年也没有消下去的迹象,反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顶礼膜拜。2017年,凭借易北河音乐厅,汉堡作为唯一的德国城市被《纽约时报》列为全球十大必到目的地之一。
要知道,这座如今备受追捧的音乐厅其出世可谓波折重重。原计划两年完工,结果因各种原因几度停工,工期一延再延,预算翻了又翻,被戏称为与柏林新机场和斯图加特新火车站并列的三大世纪烂尾工程。2016年11月1日,历时9年,耗费60亿人民币的易北河音乐厅终于完工。建造者的兴奋难以言表,他们用灯光在外墙上打出了巨大的“FERTIG”(完工),其中也有不少自我调侃的意思。
尽管过程中众多挫折和纠纷,参与建设的每一方都没有在质量方面懈怠,反而是将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了极致。从外墙1100片独立设计制造的玻璃片,到内部5500个人工打造的LED灯泡,甚至座椅的套子是否需要用胶粘黏,都是寻遍天下巧匠,并反复比较试验,最后分毫不差地建造安装。
凡是到过易北河音乐厅的人,哪怕只是在下面的平台参观,也会感叹其与城市特质完美结合的建筑风格以及所提供的观察城市的别样视野。主体大音乐厅现代简约的葡萄园式设计和洋葱式反射吊顶,结合日本声学大师丰田泰久开发的独一无二的墙壁与天花板结构,使得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天籁之音。一贯挑剔的德国媒体,对于建成后的易北河音乐厅,也是罕见地一片赞声。
盛名在外,易北河音乐厅不仅“吸睛”也绝对“吸金”。因为一票难求,不管多贵的票,都会瞬时售罄;音乐厅总监曾笑称,哪怕是他们的清洁工拿个梳子弹吹,2100个位置的大音乐厅也会满座。然而,他们不仅没有因此抬高票价,反而每个季度都要绞尽脑汁调整售票方案,以便让更多汉堡本地市民以可承受的价格,享受世界级的音乐。因为,建造音乐厅最早就是市民发起的倡议。施工的近10年里,换了不同党派的几届政府,也都坚持了他们对市民的承诺,财政的每一份投入来自于民,也会服务于民。
市政府通过决议,音乐厅的大平台对所有人免费开放。音乐厅正式投入使用的首场音乐会,引来了总理和总统一起参加,可谓盛况空前,但是,他们还是给市民预留了1000张免费抽签票。音乐厅平日最便宜的票价在60人民币左右,凭票可以免费乘坐当日的市内公共交通,而本地交通卡的天票就已经值40人民币了。据设计师德梅隆说,从音效的角度来说,音乐厅顶部最便宜的票,其实能享受到最好的音响效果。
音乐厅落成的新闻发布会上,时任市长朔尔茨反复强调,易北河音乐厅是汉堡市民的音乐厅,不会成为小部分精英人士的音乐享受;他希望汉堡市近20万的中小学生在校期间,都可以免费在易北河音乐厅体验到音乐之美。为此,他们成立了20多人的音乐教育团队,每年平均为7万以上的本地孩子提供1000场以上的音乐教育活动,还不包括定期举办的家庭音乐会,直接到学校和幼儿园开展的未来音乐项目,以及各类的假期特别活动。
建筑的终极魅力,在于它和人的关系。易北河音乐厅华丽转身的背后,是汉堡人精神的光芒。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1369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