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圈“催账”众生相:国企强势,私企激进,个体无力
原标题:影视圈“催账”众生相:国企强势,私企激进,个体无力
作者/霍青城(实习生沈青茁亦有贡献)
2018经济下行,影视寒冬,投资变得谨慎,热钱迅速消退,各家公司应收款项的回款进度变得明显吃力。娱乐资本论走访发现,影视行业内,从国企到私企再到个人,“催账”已经成为年末主流,而因“催账”主体不同,中国特色再一次贯穿其中。
其中稳如泰山的某国有影视公司,开始破除对电视台公信力的幻想,将二线以下卫视拖欠方均纳入诉讼名单,并强硬地坚持“本金一分不能少”。本以为会陷入一场一场恶战,没想到效果居然出人意料的好。其催账团队的核心人物对行业未来十分看空,认为现在不要账,过段时间怕是人都没了。“5大一线卫视也将出局2家,公司以后都不怎么再做这门生意。”
行业内更多的小型私企,因为熟人业务居多,“人情”成为他们催账过程中最难迈过去的槛儿。经过软磨硬泡,一些私企拿回三、五折拖欠款已是感恩戴德;痛定思痛,今年开始很多乙方私企不再愿意垫付款,同时将“利润”提前做进了预收款。另有一些私企不信赖法院的判决,要不回账款便转身寄希望与第三方“催收”团队,催收手段徘徊在法律边缘。
而被拖欠账款的个人,则是影视行业中最无力的群体。其中有人深陷行业“拖欠”潜规则,无力抵抗群体的压力,认为合同从来只是摆设,上纲上线起诉的人只会被认为“不懂事”;有人天然信赖大平台,未签一字,最后他们只能暗自叫苦或破口大骂。
“若不是迫不得已,谁不想道貌岸然?”一位在圈中沉浮多年的音乐人士感慨,“首先你要活下去。”
“2018、2019两年,
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催账”
“除了一线卫视那5家,其他电视台都有可能列入我们的诉讼名单。”
行业内对电视台的公信力一直持有迷之信心,认为政府最终会为其兜底,甚至有的制片方连合同都不签,觉得“只要播了,就不怕不给钱。”2017年底,这种“电视台不倒”的意识在东部发达省份的一家国有影视上市公司内部被彻底“瓦解”。
“旧账未平新账又起,越积越多,你会发现那些电视台永远没钱,已经达到我们忍受的边界了。而且影视寒冬嘛,你得看看自己口袋里有多少钱可以挨过去,只挂在账上肯定不行。我们的账龄很多在3年以上,换民营企业早就疯了。”
上述国有上市公司工作了8年的法务人员秦朝(化名)告诉小娱,“催账”已经上升到了他们公司的“战略”层面,今年年初公司内部就由法务部门牵头,财务和业务团队配合,组成了催账小组。“2018年初到现在已经处理了10几个案子,2019年的案子预测会更多,2018、2019两年,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催账。”
秦朝一直强调他们的催账手法很和平,走法律途径,效果居然出人意料的好,90%都调解成功。“这主要归功于当时签订的合约,即还款事项清楚、违约责任清楚,都是没有争议的事实,我们没有输的可能。而且电视台领导看重脸面,不想闹大,开庭之前就都调解了。”
“当然我们不会突然就把人家告了,前期得沟通好。”秦朝向小娱分享了他们“催账”的具体步骤——首先就是找到当时业务的对接人,秦朝这边带着人去登门拜访,找对方当时的负责人,提前支会他们准备起诉的打算,谈一谈账款该怎么还;谈完回来之后,就把谈话的内容整理成书面形式,发公司函或律师函;对方要是没动静,下一步就是法院传票。
“谈判过程都很和气,甚至双方业务人员私交好的话,对方一开始就会鼓励我们去起诉,因为电视台资金有限,外面一群讨债的,有的是口头说,有的是电话催,有的是起诉,那肯定会紧着起诉的先还钱。”秦朝告诉小娱,起诉成为了他们对电视台催账的“套路”,这也可以理解为双方员工的“合谋”,因为是电视台是国企,欠款的是单位,而工作人员只是履职。
收到法院传票后,对方至少会派副主任级别的人过来跟秦朝公司谈调解,双方会把还款协议写清楚,包括还款期限、还款金额、还款形式。“周期短的话,我们甚至可以在利息和滞纳金方面让出空间,但本金一分不能少。谈完之后,把协议给法院发过去,法院出调解书,我们双方签字。”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13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