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大野心”,看海派戏曲开放格局
上海昆剧团创排的实验昆剧《长安雪》,讲述一段发生在晚唐时期的爱情悲剧。
上海京剧院《青丝恨2018》中的悲情一幕带来视觉震撼。(均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供图)
作为本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最后一部参演作品,京剧《青丝恨2018》今晚将于长江剧场红匣子上演。自此,为期九天的展演告一段落。
上海小剧场戏曲节由本报与上海戏曲艺术中心联合主办,今年正式落户重新开门迎客的长江剧场。在既定的红匣子和黑匣子两个小剧场中,今年参演的八部作品均交出更符合“小剧场”实验创新语境的答卷。这其中,既呈现出戏曲舞台传统故事的改编演绎和当代思考,也展示着主创对于舞台空间、戏剧手法融入传统戏曲的一些尝试与实践。
如他山之石,一场演出时长多不过百余分钟,观众不过百多人,却因另辟蹊径,由舞台实践引发直指戏曲当下如何传承发展的大问题。八部作品迈的步子或大或小,完成度或高或低,手法或繁或简,但有一点已成为业界共识——纵有千百种“玩法”,贴合戏曲本体艺术的创新发展才是正途。
小剧场有“高配置”,名家名角带来戏曲创作的高品质
打破过去对小剧场戏曲是年轻人唱主角的既有印象,今年参演的不少作品让观众看到剧种领军人物的身影,让观众意识到——小剧场是年轻人大胆探索的舞台,也是名角名家谋求突破的空间。
作为小剧场戏曲节的新面孔黄梅戏,此次带来了一出老戏新编《玉天仙》。领衔主演夏圆圆之外,还有年逾七旬的老艺术家黄新德、梅花奖得主王琴、董家林等加盟演出。对于小剧场来说,可谓阵容强大。其中,朱买臣的扮演者黄新德让观众与业界赞不绝口。在他细腻的演绎下,一个满嘴仁义道德却不事农桑,一朝得志便要步步相逼的形象,鲜活立体起来。
戏曲舞台常演的京剧《马前泼水》和昆剧《烂柯山》中,朱买臣是妻子嫌贫爱富的“受害者”。而在《玉天仙》里,也正是朱买臣空做功名美梦,无法脚踏实地,20年不曾改变的懒散做派,把妻子推向了对婚姻绝望的境地。有意思的是,同一个题材母本,此前也有梨园戏残本《朱买臣》在小剧场戏曲节亮相。一老一新两个作品在小剧场语境呼应,令资深观众咂摸一番。
梨园戏《朱买臣》体现的是民间智慧里破镜重圆的难得,用喜剧化、烟火气的剧种艺术传递爱与宽容的主题。《玉天仙》里想方设法羞辱前妻的伪君子,逼丈夫写休书的玉天仙,都在荒诞背后透着人生境遇的苍凉底色。首次站上小剧场创新的前沿,黄新德丝毫没有传统的“包袱”。“时代变了,完全复古、文物展示没意思。要让观众靠近剧目,小剧场可能是一条崎岖小路,我们不妨走走看。”在他看来,不管是传统大戏还是小剧场作品,最终都是要以戏曲程式表现人物,“凡是真想进步的演员,不能在流派中醉生梦死,而应该在创新中守住本体,同时张开你的翅膀,拥抱所有的营养。”
曾有人质疑“梨园戏有审美滤镜,囿于800年的历史,沉浸其中便无法客观评价”。可作为剧种的独苗,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年年来沪,年年都有诚意之作。如果说过去参演的《朱买臣》《朱文》《吕蒙正》还只是场域意义上的“小剧场戏曲”,那么今年的《陈仲子》让人看到了站在传统肩膀上梨园戏人的发展与创新。
在《陈仲子》中,梨园戏领军人物曾静萍不仅与老搭档林苍晓再度携手演出,也作为导演参与创作。此次执笔的是让梨园戏一炮而红的《董生与李氏》编剧王仁杰。谁也想不到这部颇有现代派荒诞意味的戏曲新作,剧本是他30年前的旧作。如今的观众看来丝毫没有时代的隔膜,反而一再细品。一位戏迷感慨,没有花里胡哨的舞美灯光,没有企图迎合观众的表演语言,却依旧让人沉浸其中,回味无穷。
小剧场有“大变化”,贴合戏曲本体才是最好的
如果说顶尖艺术家捧出的小剧场作品是一种守正之中的变革,那么80后、90后戏曲人视野更开阔,步子也迈得更轻松,将海派戏曲的开放格局继承下来。
若论舞台呈现的突破,昨晚上演的越剧《再生·缘》算是最大胆的。这部由上海越剧院创作的越剧,将时下最流行的沉浸式戏剧样式引入其中。昨晚的黑匣子剧场不设座位,而是让观众与演员“站在一起”,如同旁观者参与到戏剧演出中。这种演出样式在国外也不过是近两年才真正兴起的新鲜事物,如今“零时差”被戏曲人融入创作。整个空间被反光材质覆盖,让演员与观众共同置身于一个虚幻的时空之中,演员于观众之中穿梭表演,其中“缘生”一角还在后脑勺罩一张面具,仿佛要用一个身体带给身前身后观众两种体验。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13959.html
- 上一篇:揭秘行业兴衰比“情怀贩卖”更走心
- 下一篇:李云龙的“老婆”童蕾如今“完美得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