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娱乐要闻 > 正文

赵普:打不死的小强,从不放弃完善自己

12-21 娱乐要闻

赵普:打不死的小强,从不放弃完善自己赵普:打不死的小强,从不放弃完善自己

  采访赵普,约在《诗意中国》节目的北京录影棚。已是深夜十点多,下了节目的赵普仍声音响亮、神采奕奕。他告诉记者,这是一种“职业兴奋”,“都是在央视培养出来的”。已经不是那个最帅主播——每每跟大家说,“赵普在北京祝您晚安”。如今转身文化创业者,赵普日程满满。他调侃说,完全没有时间发胖。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张楠

  如今除主持和舞台之外,赵普的标签更多定位在“创业者”。在他看来,中华文化在当前市场中还远未得到充分商业开发,这也是他选择进入创业领域的原因之一。

  2015年离开央视,完成从知名媒体人到文化创业者的转变,赵普用了不到两年时间。他既是普雷资本的创始人、董事长,也是亚洲手工艺电商平台“东家·守艺人”APP的联合创始人。

  赵普觉得自己没有变,还是那个状态,在哪里都一样。只不过主持变成副业,“我只挑选那些和自己的事业重合度比较高的活儿来接。”在深圳卫视这档原创文博推理秀《诗意中国》中,作为“诗意主理人”,他和南京学者郦波一道,带领观众体验中华诗意文化之美。赵普说,之所以接这个项目,是因为自己投资传统文化行业。

  “有人说怎么赵普忽然开始搞工匠了,其实我做手工艺调查已经做了15年。”2003年,作为北京卫视纪录片《传人》的制片人和导演,赵普就开始关注手艺人的生存状况,节目记录匠人手艺的传承,希望能够保护濒临失传的手艺。但在当时,这样的节目难以承担拉升收视的作用,最终因经费欠缺无奈遭遇停播。“特别可惜的是,那时候我拍过的很多手艺,如今已经不在了。”

  做节目的过程让赵普产生工匠情结,建立专业认知。“拍了很多片子,一发而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传统文化,喜欢上手艺人。有些手艺因为现在用不到,就丢掉了。比如我们说的绫罗绸缎都涉及到传统织造技艺,更不要说宋锦缂丝云锦。慢慢原来日用的东西成为艺术,变成另外一个门类的东西。”赵普说,这些有趣的观察,都使自己有一种新的志趣,看看有没有可能通过传统媒体人的影响力,帮助这些手艺人能够坚持得长久一些。

  赵普觉得,买卖是最好的保护,而使用则是最好的传承。传承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才能在使用中传承。“过去我们的织锦是做身上的衣服,但现在这种机会比较少,你可以做成名片夹、香囊、领带,要创造现代人熟悉的场景。反过来也促进匠人们出新。”令赵普印象深刻的是,《诗意中国》中,苏州镇湖绣娘把宇宙的照片用刺绣表达出来,连NASA都求购不得,“很漂亮,意义很当代”。

  说到手工艺出新,赵普举例说,“你像过去北京有毛猴,用中药材和蚕蜕来做猴子的小玩意儿,现在也有人在复原。”传统生活的场景令人怀念,但都要回到现实已不可能,因为有些东西就是远去了。“历史是割不断的,可也要有一个说法,这个说法就是证据。我们保留这些非遗文化,其实是在保留证据。如果没有这些证据,我们就找不到自己的源头。高尔基讲,每种手艺都是一座小型博物馆,一门手艺的信息量是非常多的。”

  为什么手工艺制品,还有一些复古的东西,今天又开始用了?某种程度上是在缓解时代焦虑症。“其实在后工业时代,机器时代,太快了人们受不了嘛,总是追求速度,需要一些慢的东西来调整自己。你说穿汉服怎么会有穿运动服方便?宽袍大袖,你上厕所都麻烦。它就是用这种外化的物质上的装扮,去内化自己,让自己慢下来,从容一点。”新生代明星中徐娇来上节目,她是汉服铁粉。“尽管她在美国念大学,但她在中国读的中学小学,底子依旧是中国少女的。即使到美国学电影,也念念不忘中国文化符号。这说明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是有感染力的。”

  生活中的赵普,诗意的栖居方式是,拿起毛笔写古文记录日常。跟上小学的女儿之间,书信也是亲昵的沟通方式。“爸爸对待你,态度是认真的,让她体会到这个就可以了。当父母基本的陪伴义务都尽不到的时候,那就想方设法提升陪伴的质量。”

  生活中的赵普,追寻诗意的生活,也有“古人”的一面。爸妈写得一手好字,但并不刻意教他。赵普14岁开始写字,缘于偶然一次出黑板报。后来练书法,赵普至今记得爸爸说过,“写好‘飞凤家’,走遍天下都不怕。因为这三个繁体字的结构不好写,他告诉我写好这几个字,对汉字结构有帮助。后来觉得不如永远的‘永’,可以凝练地概括中国的笔画。但他给我印象很深,也是潜移默化。”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15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