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使劲喝奶的中国人为什么要倒牛奶
原标题:该使劲喝奶的中国人为什么要倒牛奶
1
贫困县湖南邵阳隆回县的小学生,把学校配发的牛奶倒进水沟,近来引发热议。校长说是天气凉喝不完,家长却怀疑牛奶品质有问题,再加上供奶源是本地一家没有供应学生奶资质许可的企业,所以孰是孰非众说纷纭。
只是很久很久以前,中国人是不喝牛奶的——因为没得喝。华夏文明发展的核心区域是黄河长江流域,不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牛哞哞数量有限,不可能随便奔跑撒欢增加牛群产奶量,只能老老实实戴上犁头去耕田。
所以第一批喝上牛奶的,自然是塞外的草原民族。汉朝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到,“匈奴之俗,人食畜肉,饮其汁衣其皮;畜食草饮水,随时转移。”在中原的农耕民族,有了小麦和水稻,就不怎么需要牛奶。游牧民族喝奶,是因为方便。
反正需要喝奶的时候,有比牛奶更好的奶。张苍是战国末期生人,跟李斯韩非是同门同学,后来成了西汉丞相,活到104岁才归天。司马迁在《史记》里写他的爱好,“苍之免相后,老,口中无齿,食乳,女子为乳母。”张苍退休之后,牙齿掉光了,于是就以人奶度日。这当然是王公贵戚特权阶层的奢侈,一般群众就不用想了。
后来五胡乱华,南北朝时期随着游牧民族的南下,中原人民也逐渐跟牛奶开始亲密接触起来。北魏的贾思勰在他的《齐民要术》里详尽地描述了挤奶的过程:
“牛产三日,以绳绞牛项、胫,令遍身脉胀,倒地即缚,以手痛乳核令破,以脚二七遍蹴乳房,然后解放。”
如此简单粗暴,牛一定已经用哞哞声骂了无数句脏话。这些牛奶很少直接饮用,基本都是经过发酵后制作成乳酪食用。《齐民要术》还记载了一种食物“膏环”,就是把牛奶和面搓成圆环,用油炸熟了吃。
多半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原人民群众食用奶制品开始追求花样和套路,而不像游牧民族一样去牛身下挤一挤直接喝。
2
唐朝的奶制品至少已经普及到了中上阶层。白居易冬天吃牛奶是“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用雪水煮茶用牛奶煮粥;春天就变成了“酥暖薤白酒,乳和地黄粥”,吃法比较不拘一格。
由于寺院僧人不能吃荤食,所以高蛋白高热量的牛奶就成了出家人的最爱。唐朝时僧众普遍地位较高,有钱的寺院可以向附近农户订购牛奶。在敦煌莫高窟的159窟壁画上,可见农妇挤牛奶的供养场景。
宋朝的经济比唐朝更发达,牛奶也就从宫廷贵胄之门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北宋时在富庶的首都汴梁开封,已经出现了经营牛奶和奶制品的食品店“王家乳酪”。但好景不长,因为金兵入侵,北宋乳制品业中途夭折。尽管如此,王安石这些名人还是留下了一堆关于牛奶的记载,例如他的诗“荻笋肥甘胜牛乳”。
牛奶真正成为大众饮品,应该是南宋孝宗时期。时人张仲文在《白獭髓》里说:“浙间以牛乳为素食。”素不是跟荤相对的素,而是平素的素。意思就是在郭靖出生的牛家村一带,牛奶已经很平常了。
南宋诗人杨万里有一年在杭州过春节,遇上了牛奶和奶酥快递晚点的不幸事,郁闷之下赋诗一首“雪韭霜菘酌岁除,也无牛乳也无酥。”过年的时候等着牛奶下肚,间接可证牛奶的受欢迎程度。
撕去了原先“特供”的奢侈品标签之后,牛奶走入南宋的千家万户,越吃越有情调。无名氏有诗“更将乳酪伴樱桃。要共那人一递、一匙抄。”一对璧人含情脉脉,你一口奶我一口奶,充分证明了要浪漫先浪费的真理。
3
可是到了明清时期,牛奶供应量反而少了。因为人口增长迅猛、粮食压力增加,本来的牧场草地被变垦为农田,牛都忙着种粮食去了哪来的功夫产奶呀。于是发生了历史的倒退:南宋在民间都兴盛一时的食奶风潮,又成了只有上流社会、高档宴会才可一见的稀罕。
但有钱人当然永远有。写《夜航船》的张岱就嗜好私家制作的奶茶,他把鲜奶静置一夜,第二天清早取下牛奶表面自然凝结的精华,放进锅里熬煮之后再以一斤牛奶配四杯茶汤的比例,加入兰雪茶的茶汤。喝完之后的感受就像初恋,“吹气胜兰,沁入肺腑。”
而在清代成书的《红楼梦》里,第十九回元春赐给宝玉一碗宫廷奶制品“糖蒸酥酪”,是一种用鲜牛奶、醪糟汁、冰糖和杏仁片特制的酸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15760.html
- 上一篇:杨立新澄清“二婚”谣言:此生只有一妻一儿!
- 下一篇:“纯妃”王媛可来陪你过圣诞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