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娱乐要闻 > 正文

2018年,我们直面告别与成长

01-02 娱乐要闻

2018年,我们直面告别与成长

  跨年夜,在人们欢乐跨年的同时,一则六小龄童因负面新闻缠身取消采访的新闻,在扬眼点击量十万+。就在2018岁末,以美猴王深入人心的老艺术家六小龄童迎来一场人设崩塌危机。回望2018我们经历的那些文化思潮,会发现成长和告别,成为关键词。2019呢?就像罗振宇在跨年结尾所说,“对未来最大的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张楠

  六小龄童“被黑”,网友心情复杂

  网友甚至把这种娱乐解构方式命名为“六学”。“惊闻……下半年……中外合拍……文体两开花……”这些句式都从六小龄童的言论总结而来。“黑料”和语录都能演变成一个梗,在“六学”爱好者之间迅速传播,并发展出无数新花样。因此,六小龄童受访表示:“不能挖苦我或者对我人格进行侮辱,现在有幕后问题,大家要适可而止!并不是某一个人对我的质疑,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小组织了,号召怎么去黑(我)”。

  为何成名多年的六小龄童,到老年反而遭遇口碑断崖式下跌?据网友总结,六小龄童多次斥责恶搞《西游记》,糟践经典名著,但同时也参与不少恶搞之作,豆瓣3.3分的《石敢当之雄峙天东》中,玉皇大帝是他。主演的电视剧《吴承恩与西游记》中,吴承恩被塑造成一位“猴痴”。此外,还有各种商演和代言,网友认为,商演无可厚非,但一边骂着别人恶搞,一边自己参与恶搞,这不是双重标准吗?《西游记》导演杨洁去世,六小龄童接受采访,他又顺便宣传自己的电影,“今年下半年,中外合拍的电影《西游记》即将正式开机,我继续扮演美猴王孙悟空……”而今年12月,网传吴承恩故居挂满六小龄童画像的消息曝光之后,本就有些沸腾的民意被点燃。消费西游记、躺在“美猴王”上吃老本,六小龄童被冠上“西霸”之名,真诚的艺术家人设崩塌。

  86版《西游记》,是在艰苦的拍摄环境下诞生的超越时代局限的影视作品,被赋予中国人集体记忆中的特殊地位,满怀真诚。参与其中的演职人员,都被视作参与这场早期美学实践的值得被尊敬的创作者和艺术家。但时间来到2018年,网友在“六学”的网络狂欢中,用对西游文化的理解,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也有不少网友为童年偶像的幻灭不平,“笑不出来,毕竟这是我们的童年啊”。“不知道该以怎样的心情去面对老版《西游记》,心情挺难过”。不管怎么说,这一代人对《西游记》的情怀不会变。

  含泪学会告别,成长必须要放手

  2018年,不擅长告别的我们,含泪学会了告别。2018年,是流行离开的一年。有统计说,2018年,尽管李敖、金庸、二月河,饶宗颐、丁广泉,单田芳、常宝华、师胜杰,朱旭、李咏、盛中国、布仁巴雅尔……一次次的猝不及防中,上帝分别收走了我们的童年、英雄、江湖和宇宙。

  大师的离世,令人痛惜一个时代的远去,但他们留下的文化记忆历久弥新。如果你问构建千古武侠梦的金庸,他也许会回你八个字:“大闹一场,悄然离去。”如果你问单田芳,他会说:“人生其实就一个字:熬。”但李咏说,一个好的主持人是不认命的。如果你问饶宗颐,他会告诉你:“一个人在世上,如何正确安顿好自己,这是十分要紧的。”李敖会说,“人生第一快乐是做到自己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人生第二快乐是做到别人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霍金则笑说,“即使我身处果壳之中,我仍以为自己是宇宙之王。”

  罗振宇在2018跨年演讲中说,在我们的少年时代,大众媒体把他们推到我们面前。他们成为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符号、原型、榜样、接口和拐杖。所以今年他们的离场,才对我们有这么大的冲击。“我们并不是在告别谁,我们是在告别自己的一部分。他们曾经结队成群、浩浩荡荡,他们曾经活色生香,陪伴我们这么久,今天他们的生命开始从茂盛走到凋零。2018年,他们的离去提醒我们:我们必须习惯,这个世界抽换掉一些我们喜欢的、熟悉的东西。成年的滋味总是很复杂,熟悉的也许只能用来怀念,依赖的也许必须要放手。”

  “娘炮”与“娘道”

  “战狼”与情怀

  2018,社会性别文化反思,仍在继续。今年遭遇年轻人差评的热播剧《娘道》,说的是“生而无求,哺而无求,养育而无求,舍命而无求”,把那个时代对女性的压榨和女性的愚昧包装成伟大的付出,女性意识被阉割的作品,并不符合当下网友的审美需求。

  2018年热播剧《北京女子图鉴》中,北漂女性对事业的追求,与女性对包包的物质追求画等号,也引起物化女性的意识反弹。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20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