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娱乐要闻 > 正文

评论:《大江大河》开局稳健 编剧对主人公无溺爱

01-04 娱乐要闻

《大江大河》王凯饰宋运辉

《大江大河》剧照

  被列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献礼剧片单的《大江大河》,直到2018年12月才姗姗来迟。一向被视为“业界良心”的正午阳光团队,虽然近期已经上映的几部作品都表现一般,但压箱底的《大江大河》,也并未因此操之过急。长达47集的《大江大河》,开局稳健,收视率逐步攀升,在并未刻意制造网络热点的情况下,凭借剧情上“运萍难产而死”和“金州厂厂斗”两个高潮,点燃了网络平台的讨论。“我们先把电视观众拽住,再通过观众的口碑把年轻人拉进来”,制片人侯鸿亮[微博]“品质为王”的路线,再次缔造出了一部兼具影响力与纵深度的好剧。

  不是谈情说爱 是为生存而战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与“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接踵而至,“献礼片”“主旋律”应接不暇。其中既有老戏骨蒋雯丽、倪大红担纲主演的《正阳门下小女人》,也有新生代金世佳[微博]、柴碧云领衔的《我们的四十年》。这些剧作班底过硬、态度真诚,都不是拉流量、买收视、骗补贴的粗制滥造之作,但是往往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高开低走、结局崩坏。

  究其根本,大多数能够开篇吸引观众的“命题作文”,常常会选择“大事小写”,以小人物的命运来反映大时代的变迁。但在具体操作中,刻意的年代串联、氛围营造,却又不由自主地滑向怀旧与慨叹,主题与情感,好比剧作的筋骨与血肉,本应是血肉去丰满筋骨,结果却往往变成筋骨依附了血肉,架子不稳,后半段就容易塌台。

  改编自网络作家阿耐小说《大江东去》的《大江大河》,则在原著中就与这种路数拉开了距离。凭借《欢乐颂》系列的影视改编而为人熟知的阿耐,其作品风格一贯是笔法精当的群像描写、冷静旁观的审视角度,以及经常为人诟病的精英气质和慕强倾向。这部长达150万字的原著中,代表国营经济的宋运辉、代表集体经济的雷东宝、代表个体经济的杨巡,三条线索交织并行,全景式地展现了从1978年到1998年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变迁。因为长期浸淫政商领域,而对其中关窍谙熟于心,阿耐的笔下,行业、阶层与社会才是她的主角,对其中的各位主人公,特别是男性主人公,并无太多玛丽苏或杰克苏式的溺爱。《大江东去》如其说是“三个男人一台戏”,不如说是一位作者的观苗日记:看看播撒在历史中的三粒种子,究竟结出怎样的果来。

  而吸引观众的地方,也恰在于此。作为一部展现改革开放的文艺作品,它不是靠属于“人们”的情感驱动的,而是靠属于“人类”的生存本能驱动的。从小缺吃少穿的杨巡为了吃饱穿暖而北上南下、开拓自己的倒爷生意;小雷家村全村姑娘外嫁、小伙光棍,雷东宝为了让自己和兄弟们都娶上媳妇,义无反顾地开辟集体经济的致富之路;被视为“黑五类”的宋运辉,凭借聪明才智获得了大家的尊重,也就更加希望通过知识和技术获得自我实现……推动人们签下生死状、顶开改革门的,不是充满奇遇和浪漫的爱情故事,而是生存、繁衍、争取尊重的人类本能。这种远远低于生存标准的环境中,生命破土而出、向阳而生的故事,这种无论时代动荡、顺境逆境,都顽强而坚韧地要活下来、干出头的冲动,本身就具有无穷的生命力。而在当今充满困惑和犹疑、动不动就“非佛即丧”的年轻人群体中,格外具有回本溯源的感染力。

  不是浮光掠影 而是和光同尘

  在诸多用通俗故事表现改革开放的文艺作品中,《大江大河》难能可贵地在讲述时代弄潮儿的同时,没有沉溺于精英个体的自得与自恋。恰恰相反,这些破土而出的主人公,从心理到行动,都带有着自然的“共富”意识。“共富”的观念并非人为强加,而是从他们的境遇之中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的。这其中既有经济活动的客观规律——无论小雷家村办企业还是金州厂搞改革,都需要团结和凝聚大多数人来共同参与、相互配合;也有几位人物的主观性格——雷东宝农民出身、讲究父子兄弟的江湖气息,宋运辉知识分子对工友关怀的敏感、对其境遇的共情。镜头聚焦的主人公们,没有脱离虚化背景中的人民群众,而是想方设法与父老乡亲、兄弟朋友共同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在充裕的篇幅中,这一意识的思想轨迹被完整地呈现出来,从而完成了以个体的描摹,渲染出改革全景的目标。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21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