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祭侄文稿》背后的历史风云
据媒体报道,1月16日起,台北“故宫博物院”将出借馆藏颜真卿《祭侄文稿》给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对于出借一事,近几个月来在台湾岛内一直争议不断,至今未歇。
这幅被书法界认为是“天下第二行书”的书帖,见证了安史之乱,也见证了上世纪海峡两岸风云。本期“史说”邀请到著名文史学者、洛阳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孙钦良,请他为我们讲述《祭侄文稿》背后的传奇故事。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臧磊
为何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
早在去年11月前后,台北“故宫博物院”出借《祭侄文稿》给日方展出一事,就被台湾媒体曝光,随之而来的就是持续至今的争论。
这并非是《祭侄文稿》第一次引发争议。早在1996年,台北“故宫博物院”要筹备一场巡回文物展,要将一些重要文物运往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当即引发岛内民众的抗争。
时任台北“故宫”副院长的张临生后来回忆:大家就说我们不应该拿出去展览,怕受到损伤,万一怎么样怎么样。这个万一谁都不能够保证。但是你要抗争的时候,说理也是说不清楚的。
最终,包括颜真卿《祭侄文稿》在内,有27件珍贵文物被拦了下来。
文史学者孙钦良介绍,《祭侄文稿》是唐代名臣、书法家颜真卿写于公元758年,即安史之乱第3年的作品。元代书法家鲜于枢曾收藏它,将它称为继王羲之《兰亭集序》之后的“天下行书第二”。
而因为《兰亭集序》被书法界鉴定为后世摹写,并非王羲之真迹,所以也有人称颜真卿的这幅作品实属“天下行书第一”。而在日本,即将展出该帖的东京国立博物馆也将这次展览定名为“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
这件文物如此珍贵,关于它的保存和展出,都有相关的规定。这次之所以引发争议,出借手续有没有按照相关程序按部就班地走,也是原因之一。此外,岛内有“立委”在电视谈话节目中公开质疑,日方关于此次展览的广告中,并无出借单位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字样。该“立委”还质疑有关部门:《祭侄文稿》即便是在台湾岛内都已有很多年没有对外展出,为何偏偏要借展?
而据媒体报道,除颜真卿《祭侄文稿》外,此次出借的文物作品还有怀素《自叙帖》、褚遂良《黄绢本兰亭卷》,以及李公麟《五马图卷》。每一件文物都非常珍贵。
书帖背后是一段大唐传奇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的哀愤之作。他将内心的哀愤都倾注在了书帖的字里行间。于他而言,这里有国恨,也有家仇。
文史学者孙钦良介绍,颜真卿是《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的后人,唐初名臣颜师古是他的五世祖。颜真卿25岁中进士,因受杨国忠排挤,753年被外放为平原太守。平原即现在的山东陵县,正处于安禄山的辖区之内。颜真卿到任后,察觉到安禄山有谋反的迹象,便借口防备雨灾,加固了城墙,疏浚了城壕,并私下招募年轻的壮丁,储存粮食等物资。为即将到来的战乱做足了准备。为了迷惑安禄山,颜真卿还装作一副不懂时局的文士样子,每日只顾与他人饮酒赋诗。
当安禄山起兵反叛之际,大唐兵败如山倒。《旧唐书·颜真卿传》中说:玄宗初闻禄山之变, 叹曰: “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得到报告说颜真卿在前线抵抗安禄山大军后,“大喜,顾左右曰: ‘朕不识颜真卿形状何如,所为得如此!’”
安史之乱中,颜真卿被共推为统帅,集合了20万大军,成为安禄山的后方大患。
安禄山攻陷洛阳,杀死洛阳留守李登等三人,派段子光带着三人的人头到各地示众。颜真卿唯恐人心动摇,就说:我认识那三个人,这些人头都是假的。然后腰斩了段子光,将这三人人头密藏了起来。异日,他才重新将这三人厚殓。于是,“人心益附”。
然而,就在此时,镇守常山(河北正定县西南)的颜真卿堂兄颜杲卿和侄子颜季明,起兵抗击安禄山,兵败了。
孙钦良说,颜真卿比颜杲卿小17岁左右。当初,颜真卿私募武士之时,就曾派人告诉时为安禄山属下的颜杲卿,相约一起发动义兵,成“犄角断贼归路,以纾西寇之势”。从那时候起,颜杲卿便谋划打开土门县(今陕西富平),形成从背面攻击叛军的行动。
当时,安禄山派蒋钦凑(新旧唐书说法不一,一说李钦凑)、高邈等人率五千士兵守土门。一天,高邈前往幽州未还,颜杲卿便派人请蒋钦凑议事。晚间又灌醉了他,令属下将他给宰了。当属下拎来蒋钦凑的首级,杲卿与属下喜极而泣,这事儿办成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24248.html
- 上一篇:中国电影节在白俄罗斯举行
- 下一篇:择校的烦恼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