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娱乐要闻 > 正文

《我爱书画》“水墨寻宗”系列将播 节目特色鲜明

01-11 娱乐要闻

节目剧照

   近日, 由《我爱书画》节目制作的 “水墨寻宗” 系列特别节目召开首播发布会,该系列特别节目即将于1月21日(周一)19:35播出。节目常驻嘉宾、著名画家史国良,《我爱书画》节目组主创人员等出席发布会并接受采访,介绍了《我爱书画》节目及“水墨寻宗”系列特别节目的相关情况。

  鲜明特色

  与其他主要针对文房四宝制作工艺、历史脉络、工匠精神等进行展现的节目不同,《我爱书画》——“水墨寻宗”从著名画家史国良的独特视角出发,展现了书画家、书画艺术、中华文化与笔墨纸砚及工匠大师们的关系,以“笔之智”、“墨之道”、“纸之韵”、“砚之魂”四期节目表达了全新的观点,连通着文化的筋脉。

  社会意义

  史国良身为国内知名水墨人物画家,可以说是与笔墨纸砚朝夕相处,他十分清楚,没有笔墨纸砚,就没有中国独具特色的书法和水墨画,他也不会成为一名画家,而笔墨纸砚更是深远的影响着中华文明的传承。因此,他希望能够探寻笔墨纸砚的源头,了解笔墨纸砚的历史、生产、现状,与制作笔墨纸砚的工匠大师们对谈论道,追寻笔墨纸砚对于书画艺术和中华文化的深刻意义和独特内涵。而这些内容,在广大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日渐浓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十分重视的当下,是时代和人民所需要的。

  拍摄经历

  2018年 11月10日,北京电视台文艺节目中心《我爱书画》节目组及嘉宾——著名画家史国良从北京出发,一同前往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旌德县、绩溪县、黄山市等多个地区,拍摄“水墨寻宗”系列特别节目,前后共历时15天,深度探访了安徽笔墨纸砚的制作生产,全面呈现了这些传统技艺和文化的独特魅力,但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摄制组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查济古村的“夜行记”

  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桃花潭镇的查济古村,被誉为中华写生第一村,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古村落。在这里,著名画家史国良与宣笔制作名家、非遗传承人进行了一番对谈。由于村里无法通车,摄制组只能耗时近20分钟,徒手将沉重的摄像机、三脚架、LED灯等拍摄设备从村口搬运至村落深处的拍摄地,而村内只有紧邻河道、凹凸不平的石板小路可走,又逢连日小雨,道路非常湿滑,给摄制组带来一定困难。尤其是节目拍摄完成后已经将近晚上10点,天色漆黑,村内又几乎没有路灯,各家各户也很少点灯,因此,嘉宾史国良和摄制组在返程的时候只能借助月光和手电照明进行设备搬运。不过虽然过程艰苦,但经过摄制组的努力,最终取得了良好的节目效果,绵绵细雨也更加凸显了江南古村的秀美和温润,两位分别在绘画和制笔领域中卓有成就的大师之间的对话,也在这种环境中显得更具韵味。

  宣纸厂中的“水深火热”

  在拍摄宣纸制作的过程中,摄制组则经历了“水深火热”的考验。在宣纸制造工厂里,捞纸的环节是在水池中进行的,正值冬日,水温很低,而嘉宾史国良为了体验该工种的工作需要将手浸入水中,摄像师则需要将手持拍摄设备放入冰冷的水池里拍摄特殊镜头,以更加真实生动的展现捞纸工人们的辛劳和不易。在拍摄晒纸环节时,嘉宾史国良和摄制组需要进入晒纸车间,为了对纸张进行烘烤,车间内温度极高,工人们一般都只穿背心短裤,甚至赤膊上阵,在拍摄过程中,摄制组成员都是强忍高温,满身大汗,编导张挺就因突然的温差变化而着凉,患上严重的感冒。

  “雨战”砚山

  结束在泾县的拍摄后,摄制组赶往旌德县白地镇,进行对宣砚的拍摄。拍摄上山采集砚石的时候,下起了中雨,这给拍摄增加了很大困难,一是使得本就难走的山路变得更加艰险,二是带来了摄录器材淋雨失灵的潜在风险。为此,摄制组协同接待方,为史国良等嘉宾和摄制组成员配备了雨靴、雨伞、斗笠、蓑衣等装备,也用塑料袋将摄像机等设备进行“包扎”以防止进水。但即便如此,在雨中拍摄的几个小时里,嘉宾和摄制组成员也都完全淋湿,几名没有雨靴可换的工作人员也因拍摄需要踏入河中致使鞋子湿透,编导杨国楠因为用来遮雨的帽子遮挡观看摄像机显示器的视线,干脆将其摘掉,彻底暴露在雨中,著名画家史国良的助理符亮为了拍摄还踩到溪流中湿滑的石头而摔倒,全身湿透。但就在这样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摄制组还是坚持完成了常规拍摄以及航拍、水下拍摄等任务。

  墨色飞舞的“烟熏妆”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24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