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淘金”,河南打工者流汗又流泪
中东城市迪拜是阿拉伯国家最负盛名的中心城市之一,在外人眼中是十分奢华的都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来此“淘金”,之前网络更有段子称在迪拜当乞丐,月收入几十万元。
段子往往是段子,其实在异国他乡的人们也有许多说不出的心酸。比如,近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就了解到,有多位到迪拜打工的中国工人在迪拜为2020年世博会进行设施建设,但年关将至,他们却被拖欠了几个月的薪水。目前,他们希望能尽快摆脱这场让人身心俱疲的沙漠漂流,回到河南的家中过个团圆年。 实习生 王雪纯 紫牛新闻记者 刘浏 受访者供图
工人诉说
远赴异国打工
年关将至却遭拖欠工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上了几位在迪拜维权的工人,其中一位名叫肖宏,他告诉记者,一同去迪拜打工的有十人,均是来自河南安阳的老乡。
肖宏说,他们十人中有两人在国内跟着一个老板做过活儿,去年夏天陆续被招往迪拜。“之前有的人还跟着干了一个月,没有支付薪酬,大概是怕我们不跟着去,所以说要人到了迪拜才把这期间的工钱给我们。”去年8月至9月间,肖宏、李卫等人相继从湖北武汉飞往迪拜,签订了工作合同,承诺每月的工资以人民币的形式发放到他们在国内的银行账户上。但是工作几个月下来,除了一开始向每人发放了一笔4000元的费用,其余月份工地的负责人每月只支付了500迪拉姆的生活费,肖宏无奈地说。随后,他们前往领事馆寻求帮助,在警方的联络下,公司爽快地支付了一个月的工资。至此,每人共获得了万余元薪酬,但是仍有两三个月的工资没有发放。
工资发放不及时,又在异国他乡,让肖宏等人产生了离开的想法。不过当他们找到经理谈判时,对方却表示回去肯定要扣钱,包括来回机票等费用每人要扣掉2万多元。“我们本来就没拿到什么钱,对方还很坚决地说按照规定我们要干满两年,不然还要扣钱,而且我们的护照都收在经理那边。” 肖宏有些绝望地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身在异国他乡的他们,只能四处想办法,希望能够拿钱走人。
工人认为各项补助也不到位
集体进行维权
在肖宏出示的一张工作门禁卡上面印有“EXPO2020”的字样,并写有有效日期和通行区域。他们建造的是2020年世博会的地铁工程,属于城市配套设施建设。
采访时在与肖宏的视频中,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注意到他的脸上好像有成片烫伤未愈的痕迹,他告诉记者,这是焊接工作时烫伤留下的。“工作性质和在国内差不多,我们主要就是做安装和焊接两个工种,焊接的工作还要多一些。迪拜八九月份的时候,气温比国内高得多,室外的温度可达到摄氏40到50度,非常炎热,环境恶劣”,但是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他们并没有拿到应有的高温补助,工伤补助也没有按照他们理解的“标准”发放。“除了烫伤之外,打磨、使用割刀的时候铁渣溅进眼睛里也时有发生,引起相关眼病,也没有拿到任何补偿。”
在他们向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出示的一份维权书中提到,按照之前所承诺的,当地的《劳动法》工作时间为8小时,但他们实际工作时间为10小时,可获得加班费。不过这些连同工伤、高温、节假日补助等等,都没有发放到位。
双方签了什么合同?
工人:临上飞机时签的,印象模糊
海外用工,双方具体有什么劳动合同呢?肖宏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他们对于出国打工的法律问题并不清楚,只在国内临上飞机前,对方拿出一份中文合同让他们签署。在这份显示甲方为“上海荣升建筑劳务有限公司”的合同中,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看到,协议规定工人的劳动时长是必须在海外连续从事建筑施工至少一年以上,护照由甲方保存。而在工伤部分,甲方在国内为乙方提供商业保险,发生意外后按照保险规定支付医药费用。从肖宏提供的工作图片中可以看到,他们服务的工地公示牌上用中文写着“迪拜地铁世博站项目”,业主为迪拜交通局,钢结构承包商为中建钢构有限公司(中东)。
肖宏说,之前公司方曾经告诉过他们,工作时长大概是半年,但是他们注意到合同上写的是“连续工作一年以上”,得到的解释是按流程走,合同上的不用管。“我们也搞不清楚,就稀里糊涂签了。来到迪拜后,又说是要工作两年,因为签证是两年。”到了迪拜境内,他们的护照就被公司收走,所以他们至今也没有研究过签证上的时间,而按照当地法律,劳工在当地必须签署合同,对于这份合同他们的印象也很模糊。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25625.html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