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碧水蓝天辉映战略支点
隆冬时节,耸立在滔滔长江岸边的南通五山,依然绿意葱茏,傍山而建的国家级五山森林公园曲径通幽、草木扶疏。搬走一座座工厂、修复一片片绿地,长江岸边更加生态宜人,滨江生态廊道装点出一个灵秀南通。
铁腕治污,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力推进大整治,解决一批突出环境问题。优良天数比例79.7%,全省最高;PM2.5浓度41微克/立方米,全省最低。一高一低中,映衬出一个绿色南通。
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2018年,南通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8300亿元,增长7.3%,昂首迈向“万亿俱乐部”。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上,南通正在奋力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和上海大都市北翼门户城市,争当“一个龙头、三个先锋”。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协调并进、相得益彰,一个蓝天碧水辉映下的战略支点城市,正在江海交汇处强势崛起。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郭小川
生态修复 江海大地披绿装
新年刚过,封闭修复两年多的南通军山景区重新开放。飞瀑流云、潮平岸阔,站在军山之巅俯瞰,滔滔长江奔腾东去,脚下郁郁葱葱的五山森林公园和高楼林立的南通现代化城市交相辉映。
但曾经,眼前的长江岸线还是码头塔吊交织耸立、工厂车间杂乱无章,一片灰蒙蒙的色彩,成为南通这座滨江城市的“生态伤疤”。
近年来,为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战略,策应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南通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制定沿江保护规划“一张图”,建设城市沿江生态带。将长江市区段核心区——五山地区的长江岸线,由生产型调整为生态型、生活型岸线,加快推进市区段港口码头退出,腾出7公里滨江岸线,植树补绿、精雕细琢,建设狼山、军山、滨江等7个生态片区,建成南通首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让生产岸线回归自然、还江于民,打造成“城市生态客厅”。
随着长江岸线生态修复的推进,一个显山露水、绿水相融的滨江城市颜值更靓,让人心旷神怡,一批重特大生态休闲、文化旅游项目也布局沿江,好山好水正变为更好风光。
南通还专门编制出台《落实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任务行动方案》《南通市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规划》,共建长江口生态保护战略协同区。166公里的长江岸线上,曾经盘踞多年的53座非法码头被一一拆除,生态复绿工程也于去年完成。
如今,放眼8000多平方公里的江海大地,青山叠翠、大地染绿,一处处曾经的“生态伤疤”被修复,装点出一个更有生机的南通。
全面整治 打响环保攻坚战
去年一季度,南通出台《重点排污单位环保总监管理办法(试行)》。根据要求,全市上一年度525家重点排污企业都设立了环保总监,并陆续接受培训。环保总监肩负起本企业环保监督、配合执法等工作,落实企业环保主体责任,健全内部环保管理机制。
据悉,在企业设立环保总监,是南通环保在全国具有开创性的探索之举,彰显出南通打响环保攻坚战的决心。
南通市环保局局长孙立新介绍说,去年,南通健全四级污染防治工作体系,以中央环保督查“回头看”、国家海洋督察、长江经济带生态环保审计等反馈意见为重点,扎实解决环境突出问题。制定碧水、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方案,全面整治水、气、土。
加快推进水环境治理。推进实施204项水重点项目,聚焦14个不达标断面,开展水质提升专项行动。开展重点断面强制减排、百日攻坚行动。围绕“划、立、治”要求,完成58个饮用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实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项目594项。启动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市区21家重点工地试点在线监测监控。4次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17次部署大气污染应急管控;有序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实施土壤、固废污染防治项目52个。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和开发利用负面清单。有序推进工业退役土壤调查和修复,完成36幅地块调查评估。全年完成6个污染地块治理修复,总修复土方量达6.9万方。加快危废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集中处置项目7个,新增处置能力15.6万吨/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26101.html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