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蓝杯”叫板“星爸爸”:年底超你!
2019年刚开局,瑞幸与星巴克的暗战似乎悄然“升级”:这边再获融资称年底门店和杯量超星巴克;那边难得趁20岁生日推“买一赠一”。其实不仅这两家PK,百花齐放的其它咖啡店也令消费者眼花缭乱。咖啡“战火”为何越烧越旺?未来走势将如何?扬子晚报记者进行了探访。 策划:沈春宁 撰稿: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李冲 徐兢 马燕 实习生 吴桂滢
A.暗战“升级”
瑞幸:2019年底超星巴克 星巴克:庆20岁“买一赠一”
在南京金融城上班的刘女士原来常喝星巴克,2018年“小蓝杯”瑞幸咖啡横空出世后,她也开始喝后者。最近她发现新变化。“最早是叫外卖,后来门店扩张得很快,仅金融城里相隔数百米就有两家。”
刘女士的感受正契合了瑞幸咖啡的最新表态——去年12月宣布获2亿美元B轮融资;今年1月3日公布2019年将新建2500家门店,年底总门店数超4500家,届时在门店和杯量上全面超过星巴克。瑞幸叫板星巴克,在去年还被人视为“天方夜谭”,但随着这家公司一年就做到22亿美元估值,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咖啡大战的走势。耐人寻味的是,就在1月9日-15日,星巴克中国在20岁生日之际推出“买一赠一”。 “星爸爸”用上“小蓝杯”擅长的“买赠”,在刘女士看来,似乎更像一场咖啡暗战的“升级”。
B.记者实测
5分钟步行范围店面近10家
“咖啡暗战”不仅限于两巨头
瑞幸为何轻松获得资金的青睐?咖啡市场是否潜力巨大?扬子晚报记者实地走访发现,仅以位于河西的南京金融城附近为例,步行五分钟的距离,门店或自提处就有近10家。
1月15日下午,记者从新华报业传媒1号楼步行出发实测。3分钟左右抵达第一家瑞幸门店。随后下行至金融城负一楼,一两分钟后看到WHINO和Dolly两家斜对门的咖啡店。上行回到金融城地面,1分钟后到达位于紫金保险一楼的第二家瑞幸门店。出门后走约100米,到达星巴克——因门口碧水蓝天风景如画,该店在大众点评被称为“南京最美星巴克”。再走200米左右,可返回第一家瑞幸。
记者回到最早出发地,再往另一个方向走,紧挨着就可见得蜜咖啡。再走一两分钟,看到两家开在同一座大厦的便利蜂超市。这里有自助咖啡机,店方称使用星巴克同款牛奶,有“买一赠一”活动。两家便利蜂之间的玻璃幕墙上,还有“蓝湾咖啡”的字样。
也就是说,五分钟步行范围内,消费者可遇见咖啡品牌7家、店面9家。
C.消费者调查
资深“忠粉”担忧:
瑞幸会伤害咖啡文化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众多咖啡消费者的心态并不相同:有人是“忠粉”,也有人是“习惯”或“跟风”。
南京资深媒体从业者罗先生是位“咖啡达人”,他喝咖啡可追溯到上大学前,因为家里有上海民国文化喝咖啡的传统。他介绍,好咖啡能让人领略到香、甜、苦、酸、涩等丰富的感受。
罗先生喜欢咖啡,更认可咖啡文化。他对咖啡品牌的忠诚度很高,从冲调咖啡粉到餐饮咖啡一体化的咖啡馆,再到以星巴克进驻为代表的单品咖啡以及后来由咖啡“发烧友”开的小众咖啡馆,每一次更换品牌,都是因为其在文化上拓展了自己的认知。
罗先生不看好瑞幸的模式。他认为其简单粗暴的方式会对咖啡文化带来巨大的伤害,且不可能持久。“如同野兽般攻城略地,可它对咖啡文化的建设又有多少呢?”罗先生表示,咖啡作为传统服务行业,最主要的是“面销”——即当面销售。而线上销售会牺牲咖啡的口感,流水线、工业化的运作只会伤害到咖啡的品质。
对于咖啡行业未来的发展,罗先生认为,一阵风过后,个性化的咖啡馆依旧会存在,也会渐渐做成产业,但流水线、工业化的方式存在空间很小。“咖啡需要做到质量控制、口感、风格等统一,是一件很难的事。”
常女士是文字工作者,她表示自己是咖啡消费的“实用主义者”,不管是瑞幸还是星巴克,或者便利蜂,只要不是特别难喝就行。“就像有人喜欢在写文章前抽烟,我的习惯是喝咖啡提神,如果写作前没喝,就难以进入状态;但如果真的准备好了咖啡,有时候写完了发现,其实一口也没喝。”
D.专家分析
中国人均年消费5杯咖啡
明年市场规模或超3000亿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27375.html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