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娱乐要闻 > 正文

未来已至,如何实现共创共赢?

01-23 娱乐要闻

未来已至,如何实现共创共赢?未来已至,如何实现共创共赢?未来已至,如何实现共创共赢?未来已至,如何实现共创共赢?

  峰会上,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知名科幻作家迟卉、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苏宁研究院投资策略首席研究员顾慧君,分别从文化、科幻、经济、投资的角度,发表了主题演讲。如何通过“折叠的力量”,实现品质赋能、共创共赢,大咖们送上一道干货满满的“精神大餐”。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张可 王颖/文 范晓林/摄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

  用创新、创意、创造,打开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之门

  在快速变革的互联网时代,保存展示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将如何作为?主旨演讲中,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用“创新、创意、创造”诠释未来博物馆发展之路。他认为,“三创”将是博物馆走向未来的驱动力。

  “我们之所以保护、利用文化遗产,是为了让今天的人物看了祖先留下的东西后觉得了不起,这就是文化自信的来源。”龚良说,近些年来,博物馆的功能定位也在不断演变,从传统地展示可移动文物,到强调博物馆的多样性。公众对精神文化生活要求的提升,必然促使博物馆行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2013年,南京博物院经过二期改扩建工程后重新开放,形成了“一院六馆”的格局,2014年,南博即获得了“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的称号。“博物馆人需要创新、创意与创造,这是博物馆发展阶段性的要求,是创新思维、创意产品、创造特色的需要,也是创造美的世界的需要。”龚良说,其中,创意是灵魂,传播是关键。同时,博物馆要努力挖掘地域文明特色,做好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工作。

  南博的主题定位就是“综合性特色明显”,在一院六馆的格局下,历史馆展示江苏古代文明;特展馆打造国内外精品展览和以院藏珍品为主的主题展览;艺术馆按照艺术品的质地分类展示院藏文物以及专题展览;数字馆以网络参观和现场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让观众体验中华文明;民国馆通过情景再现,展示民国时期南京风貌;非遗馆以动态方式展示江苏非遗项目。“如果每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能在这找到自己所爱,看完后还能带一件精巧的文化创意产品回去,那么逛博物馆将逐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龚良说。

  知名科幻作家迟卉:

  未来就在那里,只要我们出发

  “未来已至,过去未远。”知名科幻作家迟卉以独特的视角,分享了自己对于科学技术如何影响当下与未来的理解。在主旨演讲的开头,她分享了一系列小故事,其中之一是她最近的见闻:在她下班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个卖爆米花的老爷爷,从手摇的铁罐、燃烧的炭火,到砖砌的火盆,都是上世纪的老物件。“但摊子上有一个微信二维码,把它翻过来,背后是一个支付宝二维码。”

  迟卉认为,当下处于一个“科幻”的时代,“科幻之处在于未来已经来了,但过去还很近,近得你一转身就能看见。”

  “对我来说,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东西,科学是天上高高的云,很好看、很神奇、碰不到,大部分情况下不理解。但这些云会时不时地下雨,这个雨,就是技术。”她认为,技术是实实在在砸在人们脸上的东西,避不开、逃不掉。

  迟卉说,诚然一个人生命非常短暂,在宇宙的维度下非常渺小,就像萤火,但是生命不息,犹如群星,而且容量异常的大: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装得下;大到宇宙小到原子的科学知识,装得下;几十亿年生命的进化,全装在里面。“上百亿年宇宙的过去,以及数百亿年的宇宙的未来,只要你去看,就全都能容纳在我们的双眼里。”迟卉说,写科幻就是踮起脚尖伸长脖子,望向很远的未来,把它们写下来,告诉人们,未来就在那里,只要我们出发。

  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

  创新是唯一出路,用成长思维拥抱未来

  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突破高质量发展的关口,爆发出强劲的“折叠力量”?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朋友圈发起人、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联席主席秦朔在主旨演讲中,开宗明义地点出——关键还是“创新”。

  秦朔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仍处在上升过程。2008到2017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加了2倍多;而同期,美国的零售与食品服务业增加不到30%;2018年500强中国有120家,逼近美国(126家),远超日本(52家),进步最大前10家中8家在中国。接下来,中国社会将进入服务消费增长的时代,而面临经济新常态下的种种问题,必须需要通过“创新”去解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28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