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3个通宵,他们给大桥做了“全身SPA”
扬子晚报讯(通讯员 孙逸飞 记者 石小磊)“闭关”大修两年多,南京长江大桥刚一复出,很快就迎来了“新生”后的第一个春运“大考”。连日来,南京市公路管理处组织对大桥进行了回归后的首次深度养护,吸尘器、洗涤精、小软布……养护工人们花了整整3个通宵,对于这座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细心养护,活像做一套“全身SPA”。
告别了白日喧嚣后的南京长江大桥上,车辆逐渐稀少。凌晨1点,当记者来到长江大桥时看到,由北向南的一股车道用锥桶进行了封闭,南京市交通运输局公路管理处长江桥梁隧道管理中心的养护人员和设备已在桥面集结。
“从20日到22日,我们花了3个通宵,对950个泄水孔、2056人行道通水孔、297个普通伸缩缝、6个梳齿伸缩缝以及路面、护栏等桥上所有的设施进行深度的养护。”桥隧中心大桥养护队队长陈刚介绍。
南京长江大桥是不可移动文物,加之又是公铁两用桥,因此给大桥养护的设备也显得有些与众不同。比如,在道路的两侧,相隔几百米就有一个泄水孔。打开盖子,工人们用手将孔口的淤泥、烟头等挖出,然后用吸尘器对准水孔,吸出里面的泥沙。“别的桥泄水孔的排水管直通桥下,而大桥公路桥上的水,需经过铁路桥上方的水管二次收集后,再排入桥下。如果将泥沙向排水管里冲,一旦造成堵塞,就需要向铁路部门申请‘天窗点’,铁路停运后,才能对排水管进行疏通,因此,泥沙必须向外吸。”陈刚说。
吸尘器还有一大作用就是对升缩缝的清理。借着玉兰灯的灯光,记者初略数了一下,每道升缩缝有近300个凹槽,槽内不仅有泥土,还有不少的小石子,将手指插入泥土内,足足有两个指关节深。这边工人在吸尘,那边的工人正在擦洗主桥的铸铁护栏。“塑料铲、金属铲、小刷子、细软抹布、刻度喷壶、水壶……”49岁的养护工杨明新的背包可谓是个百宝箱。“这个栏杆都是文物,不能用铁铲,一些污物用塑料去铲,而且清洗必须用清水。”杨明新说。记者和杨明新一同蹲在护栏旁,凌晨2点的江风从护栏的缝隙中钻进来,打在脸上刺骨的冷。而杨明新却全神贯注地边用小刷子仔仔细细地刷着浮雕上每一个细小的凹陷处,然后再用抹布去擦拭一下,每个动作犹如“考古”一般。“我干了一辈子养护工,能给长江大桥清理文物,这是多么自豪的事情。”杨明新笑着说。
据长江桥梁隧道管理中心主任张杰介绍,大桥的深度养护每月将进行一次,这是公路桥通车后的首次深度养护,也是一次尝试,他们记录下每一道养护工序,拍下清理后的大桥设施情况,为今后大桥常态化、精细化养护探索一套规范的模式。
参与方式:
扬子晚报联合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组织开展“春运全民拍·最美春运交通人”摄影、视频大赛,记录春运中的一线基层交通人,拍下您回家路上的所见所闻。扫二维码,一起来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29125.html
- 上一篇:新赛季围甲改革 单循环+季后赛
- 下一篇:退休女士给志愿者送上暖心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