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娱乐要闻 > 正文

让全世界的华人笑在一起——从马季相声海外传播谈起

01-28 娱乐要闻

  【文艺观潮】

  相声作为大众喜闻乐见、老少皆宜的曲艺形式之一,表面上看似“小道”,但要真正实现所谓的“大观”,绝非易事。俗话说,三年胳膊,五年腿,十年也练不出一张嘴。相声需要十分过硬的基本功,若没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多年艰苦的身心磨炼,不可能走进相声,也不可能触摸到相声的精髓。对于相声,仅仅有激情、喜欢的情怀并不够,必须还要有一份执着、热爱、坚守与担当。马季先生就有这份担当,就有要把中国相声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传承下去并在海内外发扬光大的使命感。

让全世界的华人笑在一起——从马季相声海外传播谈起

相声大师马季先生

  大情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其实,“国外演出,马季先生不是头一个,但到海外全面系统传播相声艺术,他是名副其实第一人。他是采取整个训练营、训练班的办法。这个营一开,就几个人、十几个人、几十个人,有时上百人一块儿学。不光有小孩、学生,也有五六十岁的,大家集中上课。参加听课的人大部分是海外华人,对他们的娱乐、华语、社交都有益处,他们积极性很高。”这是张伯苓在《马季生前与身后》一书当中的记述。他还通过采访、聆听马季多名弟子、家人的叙述,深深感到,向海外传播相声艺术,是马季内心的自觉,没有人要求他去怎么做,他的最大心愿就在于,既然干上这一行了,不仅在国内说好相声,还要通过相声这门艺术让全世界的华人笑在一起。

  对于马季先生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所展开的相声活动,新加坡的韩劳达先生在《马季给新加坡相声树立的里程碑》一文中写道:1989年2月,马季、赵炎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的相声演员在新加坡电视台录制了13集相声专场《笑一笑,少一少》,在新加坡乃至马来西亚掀起的相声热潮,竟然延续发酵了18年。在《笑一笑》系列中,马季、赵炎一共24个段子的充满激情的演出,可以说是马季先生推动新马两国相声所立下的一座丰碑。马季相声影响之深远,辐射幅度之广,实在是新马两国相声发展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大盛事。马季先生的弟子李增瑞在《马季相声在马来西亚》一文中也谈到,马季先生的海外弟子、有“马来西亚相声之父”美称的姚新光先生策划了在马来西亚的巡回演出,为相声艺术在海外的传播开辟了一块新天地,为马来西亚的华人带去欢声笑语,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创造了良好的机会。自1990年至2006年的16年时间里,马季先生二十多次到马来西亚举办演出和相声讲座,还特意组织了学生专场,让青年学生在演出现场亲身感受相声艺术给他们带来的欢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马季先生以相声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为纽带,把海外华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既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也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提升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这种历史使命感就是一种大写的爱国情怀、民族情怀。说到底,不是相声的独特表现形式成就了相声工作者,而是所有相声工作者的辛苦努力与坚持,最终造就了相声的广泛普及、繁荣与辉煌。

  大格局:达成精神层面的文化共识

  今天,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我们,越来越感到了增进乃至达成文化共识的重要性。

  马季相声在海外传播,其实就是一种聚焦人类共同命运的大格局、大视野,旨在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建设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因为马季相声在海外传播不只是体现了海外华人之间的“家国情怀”,还自觉不自觉地拓展了海外华人圈的区域文化,既以幽默、通俗易懂的表演形式带动了洋人说相声,更吸引了大量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这就形成了一种“文化软实力”,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形象和国际地位,也能在一定层面上实现“文化共识”。

  尤其马季相声海外传播不只是“走出去”进行演出,进行曲艺教育,还吸引外国人“走进来”学习汉语,其中相声就是语言学习的必修课,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不同国度之间的文化交流。作为“相声文化大使”的马季及其率领的“马家军”,通过向国外传播原汁原味的传统相声,让世界认识了中国传统相声的魅力。这种精神文化层面的输出,既为中国相声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中国传统艺术与海外跨文化传播进行无缝对接的距离感和区域文化的不平衡,从而提升了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的影响力。

  大使命:使跨文化传播成为一种时代表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29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