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周星驰27岁,吴京15岁,沈腾10岁……
作者 | 张先森
2019猪年春晚,观众总规模超过11亿,满意度超过96%,你也看了吗?
在网上看到这届春晚一个普遍的评价却是:虽然没什么糟点,却也找不到什么亮点。
在娱乐方式多样化的今天,观众不那么容易被打动了,而春晚在很多人看来变成了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工具。
然而回望30年前的那场春晚,那时候的舞台,相比于今天虽然显得简陋,却让人无比怀念。
1989年是八十年代的尾声,那年的春晚把八十年代的社会、文化现场进行了一次集中回顾,至今我们仍能从那场春晚中感受到那个年代的魅力在今天的遗失。
这也是为什么,今天的我们会如此怀念八十年代。
01
那是小品最好的时代,老一代小品王正值黄金期,还有一批喜剧新人纷纷登场。
八十年代收尾的那年春晚第一个引起强烈反响的节目,便是年过六旬的赵丽蓉的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一句“司马光砸缸”承包了全国观众一年的笑点。
所以有人说,那时候的小品台词成了年度流行语,如今的年度流行语成了小品台词。
也正是这一年春晚,陈佩斯与朱时茂这对黄金搭档再造经典,小品《胡椒面》台词寥寥,道具只有“一桌两凳”,却靠他们的精彩表演制造了无数包袱。
那一年,28岁的宋丹丹首次登上春晚,在小品《懒汉相亲》中穿着大红棉袄,戴着绿围巾,把纯朴又可爱的农村妇女“魏淑芬”演得惟妙惟肖。
30年过去,宋丹丹和赵本山的“白云黑土”,已经阔别春晚舞台多年;陈佩斯和朱时茂凭着一股“不认怂”的劲,既活出了面子,也活成了里子;而看完每年的春晚,我们依然如此怀念赵丽蓉老师。
那年的春晚,陶金表演了自己创作的舞蹈《跳起来》,成为80年代舞蹈热的一个缩影。
舞厅无疑是80年代最赶潮流的场所,霹雳舞、交际舞、迪斯科……舞蹈成为全民风尚标。
因主演《摇滚青年》走红的陶金是非常优秀的舞蹈演员,曾是无数人仰慕的“霹雳舞王子”。
可惜天嫉英才,1997年,36岁的陶金因病去世。他的妻子、舞蹈家赵丽萍后来写了一本回忆录,叫《陶金 我的至爱》。
说到那年春晚的舞蹈节目,杨丽萍的名字不得不提。
那是她第二次上春晚,3分钟时间里用三段舞蹈奠定了自己“孔雀公主”的地位,从此书写了了自己的舞蹈传奇。
那个年代的很多艺术家,都有着像赵丽蓉、陶金、杨丽萍这样的特质,他们是真正的艺术创作者和实践者。
02
小品《英雄母亲的一天》里,赵丽蓉把侯耀文扮演的纪录片导演弄得晕头转向。而侯耀文口中的“拍摄专题片”,更是从侧面反映出八十年代中后期我国电视电影行业逐渐兴起的背景。
1989年,台湾儿童题材电影《鲁冰花》在内地引发高潮,片中的亲情和梦想,打动了整整一代人。同名主题曲《鲁冰花》风靡一时,成为流行歌曲中歌颂母爱的经典名曲。
同年,另一部儿童题材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在台湾上映,并没有引起多大水花,放映几天就下片了。
第二年,影片在内地造成了轰动。在当时电影票价只有1元到3元,甚至三五毛钱的情况下,观众人数超过2亿,票房上亿元。
有人说,这或许是因为那个时代还不像现在这样喧嚣浮躁,而这两部影片则给了善良的人们一个宣泄感情的端口。
八十年代的香港电影,走到了最繁荣的时期。
当红的明星戏约不断,他们都发扬了狮子山下的劳模精神,让现在的一些流量明星知道什么叫“敬业”。
那年的刘德华拍了13部戏,人送外号“刘十三”;郑裕玲同时跨9个剧组拍戏,人称“郑九组”;同样的,王祖贤曾经一天拍过7组戏,被港媒戏称为“王七组”……
那时最红的影星,应该是周润发。
他同时以两部电影提名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最终凭借《再见阿郎》三度封帝,当之无愧的港片一哥。
从到洗车工、快递员、出租车司机,到荧屏之王、五金影帝再到好莱坞明星,周润发是一部活着的香港电影史,也是一部男人奋斗史。
《赌神》里的刘德华、王祖贤和周润发
当香港电影被称为“东方好莱坞”时,八十年代优秀的国产电影也喷涌而出。
如今再回过头来看,这些电影哪一部不是体现了影人对艺术的敬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32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