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学界“翟天临”们的那些事
最近演员翟天临博士涉嫌论文抄袭一事不停发酵,已然牵扯到北京电影学院的学术生态问题。在中国近代史上,类似翟天临这样的学术问题其实不少,而且涉及不少大人物。就像钱钟书的小说《围城》中所写,主人公方鸿渐依靠一所专门制造假文凭的“克莱登大学”,在欧洲留学,最后拿回美国学位。这些事原来在现实中并不是“空穴来风”。
本期“史说”,邀请到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武黎嵩,听他谈一谈历史上学术不端的那些事儿。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张楠
“学术造假”和产品造假一样看待
最近,演员翟天临学术不端事件不停发酵,他的博士在读期间论文,以及硕士毕业论文都被发现一定程度涉嫌抄袭,在北京电影学院调查小组得出结论之前,翟天临的学霸人设崩塌,已经对此致歉,并将退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相关工作。为何这么多网友关注此事,主要其中牵涉学术诚信和学术公平问题。
这并非是学术不端问题第一次遭到大众审视。自民国以来,科举被废,现代学术兴起,发展至今,“学术不端”问题屡屡出现。
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老师赵霞认为,近代社会转型急需新式人才,学术不端和文凭造假屡见不鲜。对此,近代政府与民间社会组织进行了共同治理。
古人认为,“学以为己,教以为人。”针对学术造假,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武黎嵩表示,“学习是为了自己,教学是为了别人。现代社会,学习和教学,在一些人眼里,变成了谋利的手段。学位、论文、项目、奖项、职称就成了等价交换的标的。伴随着这种利益,学术造假也就层出不穷。其实我们可以把学术造假和产品造假一样来看待。”
古代最牛造假,竟为剽窃杀人
穿越到古代,剽窃花样也层出不穷。在文人圈子里,窃取他人的作品,则被称为“文偷”。早在先秦时代,就为当时学者所不齿。“剽窃”一词,最早出现在柳宗元的《柳河东集》,他认为《文子》一书“窃取他书以合之者多,凡孟、管辈数家,皆见剽窃”。
据史书记载,班固被视为“抄剽第一人”。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中即称“班固盗窃父史”,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总序》中亦称:“班固者,浮华之士也,全无学术,专事剽窃。”班固的《汉书》究竟剽窃了哪些内容?有观点认为,从汉高祖到汉武帝这段历史,主要剽窃了司马迁的《史记》,除《董仲书传》外,差不多都抄自《史记》,内容上没有实质的变化。但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武黎嵩告诉记者,“《汉书》本身的创作目的就是接续《史记》,缺乏史料的情况下,就直接用的《史记》的史料。但定性的部分,观点完全不一样。而且最关键的是,当时不像现在这么有著作权意识。”
为剽窃杀人的就更骇人听闻。初唐著名诗人宋之问,与沈佺期合称“沈宋”。与他有关的,就有一桩悬疑千年的文坛公案。他的外甥刘希夷,也是当时一位小有名气的诗人。刘希夷苦思冥索,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佳句。宋之问知刘希夷未曾示人,便“恳求”刘希夷割爱送给他,想靠这两句诗传名千古。刘希夷碍于舅舅情面口头答应,后又反悔。宋之问“怒其之诳己,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为夺取两句诗的著作权,不惜残害自己亲外甥的性命,但也有学者质疑,闻一多就认为夺诗杀人之说多半出自虚构,纯属子虚乌有。
对抄袭、剽窃、盗版、假托等行为,古人也不是一直姑息。自唐代起,作者的创作权益受到重视。到宋代,版权意识和版权控制真正萌生,并得到强化。宋人出书时,封面后或封底上已开始印上“牌记”,印有作者、出版者名号等,声明“已申上司,不许覆板”。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中国版权保护例证。明代开始悬赏捉拿盗版者。明代刻书业发达,书稿需求量大,侵权行为也越来越猖獗。冯梦龙《智囊》记载:《唐类函》发行前先办“讼牒”。
抄袭案“误伤”鲁迅
民国时期抄袭事件也是屡有发生,如何维权那时各有其法,同样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1919年1月,傅斯年和罗家伦等十几个同学在北京大学的支持下创办《新潮》月刊,提倡新文化。傅斯年竟然在《新潮》第一期就发表文章《出版界评:马叙伦著〈庄子札记〉》,直接把自己的老师马叙伦给“揪”了出来,直指马叙伦在札记中抄袭胡适的学术成果。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33798.html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