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良:让文化创意的“新中装” 成为中国人的正装
面对面
扫二维码观看视频
和亮相央视节目《国家宝藏》、《开讲啦》时一样,眼前的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穿着一身“新中装”。在他担任院长的13年里,当年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型综合性博物馆、今天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的南京博物院,已从传统意义上保存展示文物的博物馆,一步步升级为真正的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南博,从未像今天这样与公众紧密相连。这次专访,龚院长没有说太多关于南博的文物和展览,他从自己所穿的衣服、所坐的沙发,还有童年时在江苏太仓的乡土生活,说起了对“文化自信”的思考。
实习生 凌雅娴 扬子晚报记者 张可
展厅里转悠“数笑脸”,也会在出口处“偷听”观众观展感受
如果你常去逛南博,肯定在展厅里遇到过龚良。因为他只要一有空,就会在南博的展厅里转悠。“被观众认出来,问你是不是院长啊?我说是啊,这时他就会跟你说,你们某个展览做得特别好,我特别喜欢,那我就问他,你喜欢在哪些方面?或者观众说某个展览不如我想的那么好,我就要问他差在哪里?”龚良说。
在展厅里“转悠”,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数笑脸”。“观众到南博来,对我们的展览、服务满不满意,从表情上就能看出来。”去年11月底,南京博物院推出了当年度的重磅展览“世界巨匠——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展。鲜为人知的是,展览背后还另有玄机。“我们在展厅里专门设置了一组摄像头,捕捉观众在每一件展品面前的表情,“笑脸”数量通过大数据分析评估观众的满意度。”龚良告诉记者,南博对自己所办的特展有个“全评价体系”,观众在一件展品前笑了几次,就是评价指标之一。
每次大展、特展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南博从院长到负责展览的员工都会专门在展厅的出口处悄悄倾听、察言观色,看看观众是满意还是失望。“我们在展览开展前、观展后,都会对公众意见进行收集。还开设了南博‘问吧’,观众有特别想知道的内容,直接手机扫描二维码进入‘问吧’提问,后台有专人即时回答。”
这些新举措的背后,是南博对“博物馆”定义的独到理解。“博物馆的本质是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直接面向公众,服务公众是第一位的。”龚良说,自己作为南京博物院院长,平时最关心的就是给公众提供的服务好不好,从文物展览,到社会教育,甚至院里的环境绿化等,都要考虑到。
为南京人设计新中装:人生大事明代风、晚宴社交民国风、日常休闲六朝风
有心人会注意到,2018年上半年,龚良参加央视热播节目《国家宝藏》、《开讲啦》,两次在全国观众面前亮相时,都身着同一种深色外套——立领、对开襟、直下摆。这是从2014年APEC会议起就开始逐渐流行的“新中装”。此次接受扬子晚报记者专访,他依旧是身着“新中装”,这并不偶然。
“近年来博物馆纷纷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之所以称其为‘文创’,就是其中要具有中华文化的内涵,这对今天所强调的‘文化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就拿服装来说吧,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正装,我认为最恰当的是具有传统文化元素内涵的‘新中装’。”他说,包括自己在内的当下一批博物馆馆长在正式场合都穿着“新中装”,就是要让博物馆人带这个头,通过一段时间努力,让“新中装”真正成为中国人的“正装”。而新中装的“新”字,就是要符合今天人们对舒适性和审美观的要求。
龚良认为,当下新中装正处于发展期,不应一刀切地规定统一范式,而是应该根据具体地域特点、具体场合需要,发展出基于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同元素的新中装,就像今天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有一个盛装。“这样的生活才是多姿多彩、繁花似锦的。”至于南京人的新中装应该什么样?他甚至具体设想人生大事的隆重正装,可以做成具有明代宫廷元素的服饰;如果是社交活动的晚礼服,南京民国风尚可作为选择;而有些活动时的休闲正装,或可尝试一下时尚飘逸的“六朝风”。
童年时到邻居家蹭饭的乡土生活,文化自信也源于这种交往空间
说到提升文化自信,南京博物院曾经办过一个展览“在此——中国古代生活美学”。这个展览用了9个空间展示9种中国传统生活:琴、棋、书、画、诗、酒、花、香、茶。“9种传统生活每个都很美、很惬意,但它们必须建立在人与人恰当的交往空间上才能成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33887.html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