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派清音品常熟
戊戌春夜,京城古戏楼正乙祠。高山流水,幽兰阵阵,一场名为“怡心琴韵”的古琴演奏,如春兰滋蔓,在耳畔萦绕。而一座叫常熟的城,它的山与湖,它的清与静,此刻在琴弦上荡漾着,重又来到我眼前。
连接起京城与常熟的,自然是古琴,因为古琴是常熟的象征,中国古琴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虞山派,就是以常熟的虞山命名的。虞山派所崇尚的清微淡远的意境,与料峭春风中这座三百年的古戏楼交织融汇,似清泉涌动,若朗月垂光,令人神思飞越。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这入城的青山,就是虞山,这城便是常熟城,一座别称琴川的古城,一座亲切如一杯茶的小城。
从空中俯瞰常熟,城中有山,山下有湖。斜倚的是尚湖,横卧的是虞山,湖山相依,一阴一阳,恰似一个太极,也正符合琴的趣味,不静不喧,中和雅致。
先说虞山。见多了雄浑苍莽的山岳,海拔两百多米的虞山就像一脉染了翠的土丘。在被称作虞山之前,它的原始名字叫海隅山,就是靠海边的山。之后它还被称作卧牛山,形容其山势如牛。虞山的名字来自商周之际吴地先祖虞仲。三千多年前,周太王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虞仲)为了让其弟季历登位,“三让天下”,不远三千里从关中出奔太湖流域,建立吴国。吴文化就此发端。仲雍逝后葬于虞山。仲雍墓位于虞山东麓的山腰处,松柏环抱、石坊林立,至今依然气势非凡。虞山之巅有一剑门景区,传说吴王夫差在此试剑,将巨石一剑劈开,形成洞开一线的两扇石门。沿劈开的巨石攀援而上,可达虞山最高峰。在此远眺虞山之南,湖光山色与常熟古城融为一体,氤氲出浓浓的江南韵致。虞山横卧于常熟城西北,东南麓缓缓伸入古城,山势迤逦。此刻体会范仲淹诗句“平湖数百里,隐然一山起”,真是极为恰切。
再说尚湖。尚湖又名西湖、山前湖。相传商末姜尚(姜太公)为避纣王暴政在海隅山隐居,曾在此湖垂钓,后人遂取名“尚湖”以纪念。尚湖水域宽阔,与虞山呈包孕之势,烟波浩渺,平阔如镜。尚湖最有名的,一是尚湖牡丹,一是水上森林。我游尚湖时在初冬,无缘一览万株牡丹争奇斗妍的牡丹花会,但数千亩水上森林的浩瀚葱郁,却是深印在脑海中了。水上森林的树种叫池杉,是一种长期浸在水中也能正常生长的杉科植物。每一棵池杉都高大笔直,成排连片挺立湖中。走在湖滨的木栈道上,如果不是水中倒影的提示,真会恍若鸟入山林。扑面而来的浓绿,弥漫着丛林中特有的木香气,间或有红嘴鸥和白鹭扑棱棱在林中飞过,目光即被声声鸟鸣牵引着,投向密林深处。若要体会穿行山林的奇妙,就要乘竹筏了。当竹筏缓缓划进湖水深处,船与人就成了立体山水画廊的一部分。但见蓝天掉入了水中,鱼儿在林间游动,漫翠如山的森林在水中映出巨幅倒影,偶有几只白鹭跃过碧蓝的湖面从头顶飞过,不知是在空中还是水中划出倏忽即逝的白色线条,一时间分不清哪个是真哪个是幻,置身其间,感觉似是到了“软红尘里小蓬莱”。
老城如歌。千年岁月,沉淀出一份淡远、和平的气质。常熟的山与湖,就这样相偎相依,任岁月仓皇,我自沉静。唯有城中的七弦河,淙淙流淌,带着七条小溪的记忆,穿城而过,以大地为琴,临流动操,自弹自听。这时的常熟,宛如弦上之城,空灵清静。
青青虞山,淼淼尚湖,涵养着和润的清正之气。这种气韵从虞山琴派的风格中便可观一二。虞山琴派创始人严天池,常熟人,乃明朝宰相严讷之子。严天池曾任邵武府知府,辞官后专事琴艺,从名师,承精华,创立“清微淡远、博大和平”的琴曲风格,主持编写了著名的《松弦馆琴谱》。这部琴谱是清代《四库全书》所收的唯一一部明代琴谱,自此被琴界奉为正宗,虞山派由此扬名。今人在说起琴派风格时常引用唐人赵耶利的一段文字,“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急流奔雷,亦一时之俊”。这段文字对比了江南琴风与蜀地琴风,概括之准确,直到明清,两地的总体风格依然如是。显然,艺术风格与地域山水的雄奇平缓、言语饮食的繁简甘辣等等,确有关联。明末以来,虞山派之所以在琴界声望日隆,与其在琴学理论上首先提出“清”的理念不无关系。作为虞山派代表人物之一,明人徐上瀛对“清”进行过细致的论述,“‘清’者,大雅之原本,而为声音之主宰。”虽然不同琴曲题材、不同性情修养、不同风格流派的琴人,在“清”的内涵上有着不同的表现,但对于以艺求道的琴人来说,无“清”则无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36026.html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