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档质量最高,但票房成绩为啥没涨?
春节高票价=趁火打劫?
栗子:今天我听说了一个词叫后春节档,我不太明白是什么意思,两位老师可以科普一下吗?
马戎戎:春节档这个概念,其实是80年代香港那边先炒起来的。也是中国人第一次认识到了这种类型大片可以提升整个中国电影市场,之后才有了冯小刚的第一部《甲方乙方》、然后是《不见不散》。所以中国电影发展到现在它是一个奇迹,它从之前几十万票房,到现在600亿的数字,确这我们这20年,走过了非常漫长和艰辛的一个道路。
李星文:狭义来说很多行业媒体报道春节档的时候,一般只统计大年三十到初六,也就是七天法定假日的票房,然后就说这就是春节档了。但实际上如果你看一下春节档单日的票房数字,它要到它的高票房数字要延续很长时间,所以如果说仅仅统计三十到初六这七天的话,我觉得是远远不足以覆盖春节档的全貌的。所以我把它分成上半程和下半程。
栗子:马戎戎老师觉得呢?
马戎戎:通常一部新片上映之后,媒体也好或者是业界也好,首先要看它的首周末的票房。中国的春节通常是过两周,但其实在后春节档上映的这几部片子,都被春节档的直接碾压了。
李星文:我也是听陆续回来的记者们说了这件事情。到春节档,看电影形成了一个刚需,那就利用这个机会,我不管抬高多高的价格,总之会有一些人是必须要看电影的,就趁过节挣一把,可能把一年KPI的一半就完成了。
票房走势有迹可循
马戎戎:虽然整体来讲春节档期包括第一、二周整体的票房成绩还是不错的,但是比去年同期的增长只有百分之一点二,而去年和前年相比,就是2018年的春节档和2017年的春节档期相比,它的同期增长是百分之六十多。
李星文:2018年的电影市场,我觉得基本上就是高开低走,去年一开局的包括贺岁档和到这个后来的春节档,尤其是春节档这个增长的幅度非常的高。但其实你会发现从全年的走势来看,它是一个缓慢下行的,甚至过了暑期档,《我不是药神》放完了以后那个下行的那个坡度就挺陡的了。所以到去年下半年的时候,哪怕是就是全年票房超过600亿,大家也是感觉是蹭过去的。但另一个数字是没有争议的,就是观影人次下降了百分之十。这其实意味着观影人次和影院的流量下降了,我觉得这真的是让我们对今年的这个电影走势是有点担忧的。
栗子:我们刚才聊到的《流浪地球》,其实它今年在国外的成绩也不错,好像是近五年内在北美票房首次获得这么好的成绩。为什么《流浪地球》可以获得这样的双赢?
李星文:我现在还记得非常清楚,就是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2003年在北美上映的时候,两周创造的票房达到了1900万美金,那你想《流浪地球》300多万美金,其实跟这个数字比的话,我觉得也不是很突出。我想它的意义还是在于建立了我们中国科幻片的一个筑基。无论是它的科学理论体系,美学风格,叙事节奏也相对成熟紧凑。这三方面在《流浪地球》里头结合的比较好,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中国电影从此有了第一部真正的科幻片。
贺岁档的大变革
栗子:我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是不是我们贺岁档的合家欢的概念已经变了,它不再是一定要以喜剧的形式。然后另外一个就是这些新导演的加入,对于我们的整个的贺岁档,或者是对中国电影有什么影响呢?
李星文:去年的这时候《红海行动》,在军事动作这方面,视觉奇观这方面,可以说达到了华语片的一个极致。然后今年的《流浪地球》,我觉得又达到了我们刚才说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的科幻片。但是如果你把《功夫瑜伽》跟另外两部电影比,还是跟成龙自己全盛时期的电影比,它都是相对中庸或者相对平庸的一部电影。所以我觉得合家欢概念可能是一个需要被抛弃的概念了,就仅是作为一种功能性的,就是过年期间家庭亲情要集体呈现一下,有这么一个类型选择也好。
栗子:那怎么看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呢?它当然是一个正常现象,但它有什么其他的意义吗?
马戎戎:我觉得新鲜的血液对中国电影来说肯定是好事儿,它首先就是说让这些中国电影能够摆脱固定的传统思维。然后包括在关注的层面上,包括在类型上都能够有所突破。比如说像韩寒老师对小镇青年的这种生活描摹,他其实就是既摆脱了之前提到的这种像贾樟柯式,一提到像小镇青年,一提到中国的这种小城市的生活,然后就要和灰暗和地下联系起来。韩寒、徐峥没有经受过专业导演训练,他有一个好处就是反而不会过分地掉入这种炫技的陷阱。不会过分地在视听语言和叙事结构上下功夫,反而对于故事不重视,他可以摆脱这种误区。但总的来说我觉得中国的影坛是需要新鲜血液的。春节档没有一部真正的合家欢电影出现,我觉得这个也是一个遗憾。
女性视角有着别样精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37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