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被一个帅哥救了……

作者 | 不一
凭一己之力,拯救了世界。
这样的桥段,不仅仅发生在电影之中,在距离我们并不算遥远的1983年,便有一个男人,他的一个决定,让人类得以与第三次世界大战擦肩而过。
斯坦尼斯拉夫·彼得罗夫
(Stanislav Yevgrafovich Petrov)
这是一个对大多数人都无比陌生的名字,关于他的传奇,则要追溯到1983年9月26日,一个在历史书上毫不起眼的日子。
1983年正是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关系最为紧张的一年,双方虽然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但彼此均掌握着极具杀伤力的王牌——核武器,而且是相当恐怖的数量。

广岛遭遇原子弹轰炸后的废墟——1945年的8月6日,美国一架B-29轰炸机将原子弹“小男孩”投放到广岛上空,死伤者十余万人,广岛市几乎被夷为平地。一旦核战争爆发,其灾难性的后果可想而知。
身为苏联国土防空军中校的彼得罗夫,当时在苏联的秘密导弹发射井中任指挥。
苏联耗费大量资金物力建立了一个检测系统,由9个预警卫星24小时不停歇监视美国上空,将第一时间检测到美国发射的导弹并向基地进行反馈。
而彼得罗夫的工作便是密切关注潜在的来自美国的核武器攻击,一旦发现美国有核导弹偷袭苏联的迹象,可以立即汇报,并在必要时发动核打击。

年轻时候的彼得罗夫,颜值也是相当在线。
1983年9月26日,正好轮到彼得罗夫当值。
这本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但一条以前从未响起过的警报声却让整个基地陷入震惊与恐慌——卫星检测系统显示来自美国的5枚核导弹正逼近苏联境内。
最高级警报!!!

一片寂静中,那个代表核攻击开始的警报,毫无预兆的响了起来。
图片来源:《The Man Who Saved the World》剧照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这个月月初,1983年9月1日,韩国007号班机误入苏联航空遭遇击落,造成269人死亡,其中包括一名来自美国的众议员。
空难发生后,美国总统里根公开讲话,抨击苏联冷血暴力不可原谅,应该受到国际制裁与谴责,此事也直接导致美苏关系进入剑拔弩张的状态。
苏联对“美国侵略”的紧张已经深入到基层。
记者凌云曾在报道中写道,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安德罗波夫极度害怕美国的突然袭击,对核战甚至“陷入了偏执式的思维”。将最微小的美国行动都视为“直接威胁”,并做出强硬反应。
这个警报在意料之外也或许正在意料之中。

图片来源:《The Man Who Saved the World》剧照
基地成员立刻进行系统检查,并根据卫星反馈的数据判定导弹即将在20分钟内击中苏联,战事一触即发:
“我掌握的所有数据,都显示我们正在遭遇导弹袭击,如果我把这个警报报上去,不管之后发生什么,没有人会指责我”。
作为一个军人,按照规定,彼得罗夫此时应该迅速将“遭遇核攻击”的情况汇报上级,等待发动核反击的命令。
然而他却没有匆匆拨出电话,在那个紧急关头,他显得格外的冷静和清醒——这有没有可能是系统误判?
图片来源:《The Man Who Saved the World》剧照
彼得罗夫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
导弹预警卫星检测到导弹信息,但地面雷达装置却一直没有反应;
卫星检测系统虽然备受赞誉,但启用时间不算长,存在误判的可能;
更重要的是,美国如果选择开战,以其军事实力和核武器储备量,在首轮攻击力绝对不会仅仅发射5枚导弹,因为这实在不足以摧毁苏联的反击能力.....
但这也仅仅只是彼得罗夫的揣测。
万一真的是美国发动了核攻击,他此刻的迟疑,便会使得整个国家在可能发生的核战之中失了反击能力,为他的国家他的人民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空前大灾难。
他能承担起这样的后果,这样的罪责吗?
图片来源:《The Man Who Saved the World》剧照
基地所有人的目光此刻都聚焦在了彼得罗夫身上,事实上,他们已经做好了反击的准备。
留给彼得罗夫的时间不多,50%的可能性。
他必须马上作出选择。
选择相信系统,还是选择相信自己的直觉。
“这是一次错误警报,大家各自回到原位,继续检测。”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4010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