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后,当然还有中国
1
740年前的3月19日,大宋祥兴二年,广东崖山海面上,七岁的天子赵昺(音丙)四面楚歌。
五年前的1274年,宋度宗赵禥(音其)在三十四岁的年纪上病死,起因是酒色过度。宋度宗一度曾想励精图治,崇尚节俭力避奢侈。但他治国无方,军国大事操于权臣贾似道之手。贾似道向他报告襄阳大捷,度宗完全不予查问、深信不疑。所以当1273年襄阳城破的消息传到南宋首都临安,宋度宗当即昏倒,醒来后即终日以醇酒妇人为娱,很快不治。
宋度宗死时,三个儿子都未成年,三岁的嫡子赵㬎(音显)被立为皇帝。此时元军决意灭宋,统帅伯颜挥师南下。贾似道避无可避,率十余万精兵出战,结果不堪一击,宋军大败。伯颜沿长江东下,直逼临安而来。
蒙古军逼近,临安满城人心惶惶,尤其是官员更带头逃跑。大臣文及翁和倪普,竟然暗中指示御史台弹劾自己以便卸任逃跑,结果御史的弹劾奏章还没呈上,两人已逃得不见踪影。掌权的谢太后极其愤怒,下诏谴责:
“我大宋朝建国三百多年来,对你们士大夫从来以礼相待。现在多难时刻,你们竟然内外合谋、不分白天黑夜地逃跑。你们读的圣贤书都读的是什么!你们活着有什么脸见人,死了又有什么脸去见先帝?”
官员们哪管死后的脸面,仍然前赴后继地消失。等到1276年正月短暂的休战之后,出现在朝堂上的官员,只有六人。
事已至此,抵抗也无用。二月初五这一天,临安城里举行了受降式,赵㬎正式宣布退位。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建立的宋朝,在这时就已经落幕了。
2
在元军入城之前,谢太后封四岁的赵昺为广王、七岁的赵昰(音是)为益王,命人保护赵氏的最后血脉逃出了临安。在大将张世杰等人的拥戴下,赵昰在福建福州即位,就是宋端宗。
此时南宋首都虽已沦陷,但福建和两广大部分地区仍在流亡小朝廷的控制下,淮东淮西地区也还在进行拉锯战。就算元军逼近福州,小朝廷也还有17万正规军,兵力超过元军,并非完全无一战之力。
但可惜有兵无人。小朝廷的朝政由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人主持,诸人虽有复国之心,却无复国之能。再加上争权夺利的尔虞我诈,小朝廷立足未稳,陈宜中就开始党同伐异起来。张世杰更是觉得陆上不安全,直接把二王送到了海船上。
自从离开福州之后,小朝廷就只能在海上四处流亡。从泉州到潮州,又从惠州到雷州。逃亡途中遇上飓风,赵昰惊恐成疾死在海上,年仅七岁。上岸后,埋在如今的香港大屿山。
眼见小朝廷就要分崩离析,此时大臣陆秀夫慷慨陈词:“古人有靠一城一旅复兴的,现在还有数万将士。只要上天不绝赵氏,难道不能就此复国吗?”于是众人就拥立六岁的赵昺为帝。
在元军的猛攻之下,小朝廷最终流亡到了崖山海面,准备在这里与元军做最后一搏。
3
崖山在如今的广东省新会市南,与西面的汤瓶山对峙如门,故又称崖门。元军统帅是汉人张弘范,他也是张世杰的族兄弟。
此时宋军统帅张世杰尚有战舰四百余艘、兵士十余万人,但要命在统帅本身无军事才能。他主动放弃了陆上到海口的控制权,又把所有战船用绳索连接,结成水寨方阵。天子赵昺的御船居中,在层层保护之下,作决一死战的姿态。
张世杰的失策很快暴露无遗。虽然船上有可支持半年的粮食,但跟陆上的联系一断,也就等于断了淡水的来路。在南中国的烈日下,口渴难忍的宋军只有从海中直接提起海水来饮用,但饮鸩止渴的结果是纷纷上吐下泻。宋军空有拼死之心,却已经没有剩下多少战斗力。
看着宋军自己把自己折腾够了的元军,在3月19日的早晨发起了最后的总攻。元军既不怕宋军逃跑、也不怕宋军进攻——那么多战舰绑在一起,怎么可能有移动能力?只能防守无法反击,宋军从一开始,就已经永远立在了不胜之地。
从黎明到黄昏,涨潮又退潮,宋军和船阵都崩溃了。张世杰此时才下令砍断绳索,让战船各自逃生。但极度混乱之中,他根本无法接近天子赵昺的御船,只有派小船过去接。
此时风雨大作、黑夜将至,小船虽然在激战中接近了动弹不得的御船,但宰相陆秀夫却害怕来人是元军假扮的,断然拒绝让天子赵昺上船。国亡在即,赵昺是最好的投降礼物,不管宋军元军,都不知有多少人盯着这个七岁的小孩。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45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