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演员的春天”里,老演员没有姓名
文/C尘
倪大红翻身成“网红”,
不用流量也“都挺好”
开播前,很少人会觉得《都挺好》能成为一个“爆款”。尽管该剧由近年来热剧频出的正午阳光出品、背后有金牌制片人侯鸿亮坐镇,但主要演员皆为中老年演员,换句话说——“没流量”。在多年“流量即一切”的惯性思维下,《都挺好》很容易被打上“父母辈爱看”的标签,似乎在年轻人主导的网络世界并不会掀起水花。
这样的“误解”从收视率上可见一斑。3月1日江苏卫视和浙江卫视双台联播,CSM55城收视分别为0.606和0.418。之后随着口碑渐起,收视率也一路见涨。3月10日首次破1,截至3月19日最高收视达到了达到1.422;主角一家人频繁登上微博热搜、成为八组热门话题,剧中反映出的问题也由点及面带来社会范围内的讨论:原生家庭、重男轻女、赡养老人……《都挺好》做到了台网两开花,说是2019年第一季度的爆款实至名归。
红的不只是作品,还有演员。除了姚晨、郭京飞等“少壮派”,让观众既熟悉又陌生的老戏骨倪大红也成功进入主流视野,成为新晋红人。说起倪大红,观众熟悉他是因为他长期“霸屏”,光是今年3月就有多部剧集播出:《都挺好》、《老中医》、《逆流而上的你》以及二轮播出的《天盛长歌》,懦弱的苏爹、暴脾气的高蜜爸、老谋深算的皇帝,角色性格也各不相同。有网友说,“打开电视每个台都是倪大红”。
而说“陌生”,则因为他长期当绿叶做配。尽管在《大明王朝1566》、《大清盐商》、《北平无战事》等作品中都贡献了精湛的演技,但无奈“正剧”对于年轻观众距离较远,在网络上并未能掀起讨论。而“流量+IP”霸屏的几年,倪大红等老戏骨又为流量小生小花做配,成为“师父/爹/大臣”专业户。流量明星成为流量担当,老戏骨成为演技担当,如此荒谬的分工彼时却是常
见套路。所以这次《都挺好》倪大红晋升主角,C位可算是由真正的老戏骨来站。
国剧老年角色脸谱化,
老年演员正在被浪费
纵观这两年的国产电视剧市场,无论是影视从业者还是普通观众,都能明显地感受到“流量泡沫被戳破”、“好演员迎来春天”的趋势。
去年暑假,杨洋、张天爱主演的《武动乾坤》,鹿晗、关晓彤主演的《甜蜜暴击》等流量主演的作品“扑”得消无声息,“小鲜肉+大IP”流量为王时代的虚假繁荣似乎告一段落。与之相对的是,《人民的名义》《我的前半生》乃至《演员的诞生》倒是带火了一批中年演员。加之去年《我不是药神》等现实主义题材成为热门,“演技派”似乎成了作品质量的保障。
这样的变化是影视制作回归理性的表现。对于被流量荼毒多年的国内观众来说,确实算是好事一桩。不过仔细一看这被追捧的“好演员”,前面似乎有个隐藏的定语——中年。实际上,对于真正的“老”戏骨而言,这个春天似乎还远未到来。
为“爹”所困的不只倪大红一个人,王庆祥、王劲松、甘雨等戏骨走向主流市场也撇不开这些标签。比他们年纪更大一些的唐国强、鲍国安更是难在主流视野出现,这其中女性演员的缺席更为严重,李明启、彭玉等老艺术家被迫进入“养老”模式,倒是成为BILIBILI鬼畜区的明星受年轻人追捧……
当然,作为最具话语权、消费力、创造力的年龄层,中青年演员受追捧是正常现象,欧美日韩,莫不如是。然而《都挺好》倪大红的“翻红”,让人意识到国内老戏骨们已经很久没能站在镁光灯下了。像他一样仍战斗在影视圈的老年演员,随着年岁的增加,角色越来越地出现“XX爹”“XX岳父”的标签,在古装剧中则成了“老皇帝”“老大臣”。像《都挺好》的“苏父”、《北平无战事》的“姑爹”这样饱满的角色并不多见,更多老演员出演老年角色仅仅因为年龄合适。可以说,国产影视剧不会写老年人,不会用老演员。
去年年末,濮存昕一句“我演的东西没人看”,掀起了不小的波澜。站在话剧舞台多年的他谈及影视圈的生态,称自己“不存在任何商业价值”、“没有发现有适合的题材”。这背后一方面是市场畸形过度追捧流量鲜肉,另一方面其实是整个市场对老年角色、老年演员的忽视。濮存昕今年66岁,作为演员来讲仍有十足的发挥空间。他从38岁起在话剧舞台演了二十多年的“李白”,如今仍是一票难求。但这样的演员却在影视圈难以找到合适的题材,这显然需要影视圈的创作者来反思。
老演员们就注定在大众视野中“隐身”、无法摆脱为他人做配的命运吗?
海外影视市场更成熟,
外国演员艺术寿命长
反观国外影视市场,老年演员的艺术生命要更为长久,对于角色的选择也更为丰富。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46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