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大结局:婚姻中,女人最该看透的4件事。
作者 | 王狮狮
来源 | 一读(iiiread)
《都挺好》大结局了。
这部从开播前就备受关注的电视剧,一直是人们争相议论的焦点。
有人从中看到了原生家庭的重要性,有人发现了职场奋斗的潜规则,而我更明白了,想要维系一段幸福而快乐的婚姻,有多么不易。
从《都挺好》里,发现一个女人要想在婚姻里过得好,一定要注意这四件事。
决定嫁给一个人之前,
一定要看家境
苏家一共有两个儿子:
看似有担当、事业有成的大哥苏明哲,和看似爱老婆、孝顺父母的二哥苏明成。
但看到后来才知道,大哥苏明哲只懂得愚孝,自私且优柔寡断;二哥苏明成看似孝顺实则啃老,是个十足的妈宝男。
他们身上这些糟糕的特质,与他们的原生家庭不无关系。
苏爸,懦弱且自私,连给女儿夹菜都要看老婆的眼色,遇到问题永远在躲避。
苏妈,极度重男轻女,把最好的物质条件给了大儿子,又把最好的精神关爱给了二儿子,对最小的女儿却视若无睹。
在这样的家庭里成长的两个儿子,小时候习惯了理所当然地霸占和剥削父母的一切,长大后则变成了愚孝男和妈宝男。
等到一家之主妈妈去世之后,这些特质在各种矛盾的激发下不断放大,最终几乎压垮了这个大家,和他们各自的小家。
电视剧里有一个细节特别有意思。
苏明成在动手打了老婆之后,曾下跪给老婆道歉。
大哥苏明哲知道之后,默默摸了一下自己的膝盖,说,“能理解,能理解。”
苏明成听完,无语又憋屈地说:“你说咱俩这毛病是不是爸传染的!”
言外之意,就是苏家这三父子啊,都是犯了错靠给妻子下跪来道歉。
你看,耳濡目染的力量就是这么强大。
我们常说,嫁人一定要看家境,不是看对方家产几何、房子几套。
而是要看对方父亲是如何对待母亲的,对方又是在何种家庭环境里长大的。
因为那些隐藏在爱情滤镜下的真实人品,很可能就隐藏在对方父母的日常相处里。
如果他的父亲体贴,母亲温柔,耳濡目染以后也会懂得照顾妻子;如果他的父亲强势、母亲顺从,习以为常以后也会习惯使唤妻子。
决定嫁给一个人之前,一定要先看看对方的家境。
婚姻中孝顺父母的前提,
是家庭排序不能错位
还记得网上有一个“死亡命题”:苏家三个男人,如果必须要选,你会选择嫁给谁?
这个问题回答不一,但是很多人都率先排除了大哥苏明哲。
为什么?
因为他就是婚姻中最可怕的那类丈夫啊!
看似温柔体贴,实则愚孝自私;不考虑现实条件,非要打肿脸充胖子;遇事大包大揽,死要面子活受罪,根本不在乎老婆孩子感受。
电视剧里,苏明哲一边口出狂言,要自己出钱给父亲买三居,另一边却劝老婆,少拿点生活费也一样能活。
大嫂回他的话,真的让人很心酸:“你能不能让我跟宝宝过得稍微宽裕一些,能不能不要让我们挣扎在温饱线上?”
苏明哲听完,只回了一句话:“话都已经说出去了,你这不是逼我出而反而吗?”
在苏明哲这类男人的心里,父母排第一,自己排第二,老婆孩子排最后。
可真正幸福的婚姻、健全的家庭,绝对不能是这样的啊!
中国婚姻生活里,婆媳关系之所以复杂,就是因为有很多像苏明哲一样的男人,从根本上就弄错了“孝顺父母”的意义。
孝顺父母本身没有错,也是身为儿女应该做的。但若是不考虑实际情况,只一味地“顺”,就成了愚孝,就是错的。
一段婚姻里,孝顺父母的前提,是家庭排序不能错位。
正确的家庭排序,应该是夫妻关系第一位,亲子关系第二位,与父母的关系第三位。
若是拎不清正确的家庭排序,只是一味地顺从父母,只会把婚姻搞得鸡犬不宁,甚至支离破碎。
婚姻里最不需要的,就是忍让
与《都挺好》里的男性角色相比,我更喜欢里面的女性角色。
明玉不用说了,努力塑造再生家庭的典范;大嫂学历高、能力强,贤惠又懂事;二嫂呢,虽然是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小公主,但是温柔又懂事。
大嫂和二嫂还有一个共同点:都很“不能忍”。
二嫂,在知道老公一时半会改不了“妈宝男”的属性,再加上被扇了一耳光,毫不犹豫就提出了离婚。
大嫂,在独自支撑了许久异国单亲妈妈的生活,却看到老公仍然无动于衷的时候,不假思索地就提出了离婚。
发现了吗?
在婚姻出现问题的时候,她们先是包容和让步,一旦发现不能只靠自己让步解决的时候,就毅然决然提出了离婚。
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苏明哲和苏明成都是在妻子提出离婚之后,才彻底明白了自己的问题,开始学着改变。
之所以说这些,不是强调遇到问题就要离婚,而是想说,女人千万不要在婚姻里隐忍。
《我不是潘金莲里》,有一句名台词:
路人:“维系五十年婚姻的秘诀是什么?”
院长:“一个字,忍。”
院长夫人:“错了,是一忍再忍。”
一忍再忍,的确是许多女人在婚姻中的日常状态。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47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