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喜哥走了,沈先生“疯了”:成就与摧毁他们的,是同一种肮脏!
图片来源 | 最人物(iiirenwu)
作者 |春秋十二郎
作者按:
短短3天时间,拾荒26年的沈巍就从“流浪大师”变成了“流量大师”。
他栖居了7年的避风港,此时已变成了流量角逐的修罗场。
无数盲流子想从他这里沾染上一点“书卷气”,无数网红和营销号想榨干他身上的剩余价值。上海杨高南路地铁站附近似乎变成了一个熙来攘往的“动物园”。
身体力行为环保做贡献、醉心于自己的精神世界的沈巍,并未得到“大师”这个头衔应得的尊重,反而像个猴子一样被人群肆意观赏。
截至今日,这位淡泊名利、对世俗举重若轻的“街友”,已连续好多天得不到休息。
他知道,自己只是因机缘巧合而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他也知道,风口早晚会过去,自己的初心也绝不会动摇。
可当面对记者和镜头时,腹有诗书万卷的他,还是按捺不住内心的焦虑与无奈:
“你们告诉我,等这波热度退了,我能够结束我动荡的生活吗?我还能再有一个自己的‘窝’吗?”
这两声诘问,很快淹没在了门外潮水一般的“大师”呼唤中。
沈巍同抖音的首次“触电”,发生在四个月前。
去年年底,抖音博主@大烘焙师在偶然间与“街友”沈巍相识。
经过数次攀谈,因折服于对方的学识与精神,这位博主把沈巍对历史和时事的评说与见解,拍成了系列小视频,取名为“大师在流浪”。
视频中的沈巍,在街头、路灯下,举着《左传》和《战国策》与路人谈古论今,对历史名人、社会现象以及各类古籍经典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他喜欢跟陌生人探讨名著,提及鲁迅的经典名篇《孔乙己》时,他纠正了当下学术界(或者说中学语文界)所流行的错误观点:
“《孔乙己》其实很多人没有看懂,都说是在讽刺他。其实鲁迅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可怜他。你看孔乙己这个人,没做过坏事,众人却都欺负他。他的学问固然不对,但这是时代造成的。时代废除了科举制,就断了他前进的路。”
通过孔乙己,他对科举制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废科举完全是大势所趋。但我最近看晚清的书,书上是这么写的:(废科举时)有人曾上书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废科举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慢慢地改,(而不是一刀切)。因为你一改,就把这些一辈子读四书五经的人、所有的人生梦想全都打碎了。事实上,确实是有一大批对古典文化很精通的人,后来就一事无成。”
他呼吁幼儿园的教学应该抛弃“填鸭式”的教育,要重点培养小孩的道德观:
“幼儿园不该提倡教书,反倒该重视培养小孩子的道德、群体精神,(教他们)对同学友好,不要教他们ABC。因为他如果过早地开始学习,容易从小对知识产生厌烦心理。”
对于当下年轻人的文化缺失,他语重心长地说出自己的人生感悟:
“就浩如烟海的文化本身而言,我们都是井底之蛙。(知识的储备)远远不够,一定要不断地学习。”
四个月的时间里,这些视频从几十到几千、最后变成几百万赞,在大数据算法的推送下,吸引了许多抖音网友的注意。
彼时,沈巍的大名、身世、经历,尚不可考证。唯有那邋遢的外表和丰厚的学识,能形成鲜明的对比。
起初,有零星的仰慕者因为视频而与他产生交集。沈巍很高兴,他善谈并乐于交友。
但有一天,他在拾荒的路上,突然被一个陌生人拉住胳膊。
对方问他:“你是抖音上的那位先生吗?我看过你的视频,很钦佩你的学识。”
沈巍回到自己的窝,对拍自己的抖音博主说了一番话:
“孟子曾说过一个词叫‘不虞之誉’,意思是想都没想到的荣誉。我认为我现在就是这种状态。如果我早知道我能有这种荣誉,我当初应该多读几本书的。”
但他没有想到,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这种“不虞之誉”竟成了一种“无妄之灾”。
来自全国各地的好事者,一夜之间云集在了他栖居的地铁口附近。他成了手机镜头下的焦点,被当代的“造神运动”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他的抖音系列视频的标签,后面又多了一句话:
大师在流浪,小丑在殿堂。
在过去平静的日子里,沈巍每天只重复着两件事:读书和拾荒。
书籍为他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而拾荒则让他的人生理念得以实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48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