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始皇兵马俑未必是艺术?
1
四十五年前的今天,陕西临潼几个农民打井,结果打出来一个震惊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虽然半个世纪来一片赞叹声,虽然今人看来秦俑百分百属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然而今人眼里的文物瑰宝,未必是古人眼里的传世奇珍。
如果按工艺分,雕塑大致分为两种:雕和塑。
雕是雕刻,是在已有实体上刻出另一形状的实体,例如象牙雕的扇坠、玉石雕的翠玉白菜、木头雕的镂花大床、还有如今每个银行门口都排排坐吃果果的石狮子。
塑是塑造,是把本无形体的材质造出另一形体来,例如三星堆的青铜人像、陶瓷做的唐三彩、寺庙里的神佛像、还有面目不同、神态各异的出土秦俑。
如果按人的标准分就更简单了:人形雕塑和非人形雕塑。两千年来,人形雕塑基本只有两大种类:佛像神像,还有陪葬俑。
2
人形雕塑在中国由来已久。在原始时期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1:1真人等大的女神残缺头像,而从相关残迹推断,最大的塑像可能是真人的三倍大。体内以木为骨架,外傅以泥。
但商周以来,随着礼乐文明的进化,中国渐渐发展出的是不立像的传统。既然神明都是气在天地间的阴阳变化,又哪有什么固定形象可言?祭祖立个木牌有个神主位即可,这样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时今日。这是生者祭逝者的器物。
而逝者带下地的器物,又有不同。商代多以活人大规模殉葬,到周代以后开始慢慢消失,但一直断断续续过了两三千年到了韦小宝的康熙年间才绝迹。不用活人陪葬,就取而代之以拟人的器物,这就是俑的由来。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反对俑的古语,出自于《孟子》里转述的孔子语录。好多都理解为孔子反对以俑代替活人陪葬,认为这样不合礼仪——其实不是。朱熹解释得很清楚,说俑是“从葬偶人”,古时只是把草束成一个人形,就以此代替了。而后来奢侈之风渐起,以逼真的陶俑代替了束草,孔子认为陶俑造的太逼真太像人,是不人道的表现,所以才会说:一开始使用俑的人,大概不会有后代吧。
孔子要是能看到两三百年后的秦俑,更是要气得骂脏话:不但与真人一般大小,而且眉目须发各自不同。秦俑不但是如今发现的最大的陪葬俑,面目的逼真程度也是中国雕塑里前所未有的。不仅如此,出土时兵马俑还有紫黑红绿差不多十种颜色,可惜跟空气接触五分钟后就氧化脱落了。
近年来中外都有学者认为,秦俑如此逼真其实是受到了来自古希腊的影响。地中海边的民族善于用泥板拓印死者的面目,这种工艺随着公元前334年开始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而辗转传入了中国。因此秦俑有着与古希腊雕塑类似的样态,而之前的战国俑和之后的汉代俑,不但尺寸小于秦俑,面目也更为简略。把著名的东汉说唱俑拿来一比,区别一目了然。
秦俑被制造时,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亚历山大大帝对印度西北部的征服,直接让古希腊雕塑进入印度影响佛教。最初的佛教本来是禁止立像的,跟犹太教十诫中的“不可崇拜偶像”类似,但亚历山大大帝的东侵,使得古埃及的洞窟和古希腊的雕塑一起影响当地,形成了名为“犍陀罗”的佛像艺术风格。
再过三四百年,当佛教开始在东汉明帝时进入中国之后,犍陀罗式的佛像就成了中国雕塑的另一主流。新疆的克孜尔石窟、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冈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四川的乐山大佛……这些石窟和佛像都是佛教影响中国的产物。
但中国文化也并非全盘接受。中国的佛像跟陶俑有一项跟古希腊雕塑不同的特色:不会刻意追求逼真。
3
看看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的西方雕塑,从断臂维纳斯到宙斯青铜像再到大卫,几乎都是人体的再复制:肌肉线条犹如复印、表情神态生动逼真。
再回头来看中国雕塑,除了秦俑和少数佛像之外,基本不会像西方雕塑般成为现实的复刻。这里存在深刻的文化背景差异。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48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