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咪蒙离婚记》“遗漏”的一个重要事实说起
非姐说
一篇缺失“男主角”声音的“离婚记”。同时被遗漏的,还有男主罹患肾萎缩的重要事实。
上周日开始,咪蒙解散公司的消息和微信公众号《时尚先生》刊发的《解散了婚姻之后,咪蒙也解散了公司:咪蒙离婚记》持续发酵。
(图片来源于《时尚先生》公号,由《时尚先生》杂志为咪蒙拍摄)
我的朋友圈里,很多人都转了这篇文章,几乎每个人在转发时都添加了一小段自己的点评。而在这篇文章的末尾、在微博上,也是各种评论声音。
的确,这篇文章传递出的各种“复杂讯息”,是会让人很有话想说。我也不例外。
但我更想从被这篇文章选择“遗漏”的事实与视角开始说起。
01
我是学新闻出身,从在大学接受新闻专业教育的第一天开始,我就被教导这样一个理念:新闻要以事实说话。而记者/编辑/媒体的新闻伦理与素养的高下,也全在如何处理“事实”。
因为,从来都没有完全“客观的事实”。所有我们看见的、读到的“事实”,都已经是“主观”解读和消化之后的“事实”。
而读者们所看到的“事实”,更加是被记者/编辑,及其所属的媒体,主观筛选之后,再以一定的逻辑“组装呈现”的“事实”——对“事实”片段的不同筛选与组合,不同的呈现方式,直接决定了“表意”上的巨大差异。
一个媒体人、一个媒体,在报道一个人物或者一个事件时,最起码的新闻伦理与职业素养是什么呢?
独立、中立、公允、平衡。
那么,从新闻专业主义的角度来来看这篇《咪蒙离婚记》,它最大的问题和失范在哪里?
在冠名以“离婚记”这样一个注定牵涉离婚男女当事双方的专题报道里,完全地缺失了来自另一方当事人、及当事人身边人的声音。
(图片来源于《时尚先生》公号)
整篇文章所选择的采访对象,都是咪蒙及与咪蒙有紧密利益关系的人,比如她的母亲,她的前合伙人、前同事。
而作者,也完全没有交代,自己是否至少曾经试图采访过当事人——如果试图采访过,即便当事人罗一洋不愿接受采访,但这样的表态可以告知公众,作者(与背后的媒体)都已经做出过追求“公允、平衡”立场的努力。
事实上,这是媒体业内通晓的基本准则与通行做法。并不是多高的要求。
前《南方都市报》资深媒体编辑出身的咪蒙,不会不熟悉这一基本准则。
这篇可以预见必然10万+的文章作者及其所属媒体,也不会不知道。但很遗憾,它完全放弃了这点起码的“职业基本要求”。
02
在一篇主要经由咪蒙及“咪蒙方”提供的“事实”和“视角”所组文攒成的“离婚记”中,我们看到,有些事实被“选择性地遗漏”了。
比如,在咪蒙的表述中,她对丈夫罗一洋的爱消失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罗一洋没有事业心、甚至没有上进心,导致不断追求事业进阶的咪蒙与他越来越没有共同语言。
而咪蒙那个著名的“五万”前助理杨乐多,则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然称罗一洋“喜欢做一个’废物’”。
曾经的罗一洋与咪蒙,那时的咪蒙还是一枚灵秀少女。图片来源于网络。
为了追求事业成功,咪蒙的“代价清单”上,有健康、身材。她一度患上暴食症,一个晚上能点五六次外卖,短期内胖了30斤。后来凭借强大意志又短期内减肥成功,以“青春美仙女”形象复出,并在旗下公号上高调亮相和宣传。其首次大型读者见面活动后,因“修图”严重失真问题,一度引发热议。图片来源于网络。)
先不去评判咪蒙与杨乐多的描述和观察,但如果我是采访者,我还会多问几个问题:
导致两个人没有共同语言的主要问题,的确如咪蒙所言,因为两个人在事业/人生追求上的不同步吗?有没有其它原因?
从罗一洋视角看出去的婚姻危机,又是怎样的?
比如,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49325.html
- 上一篇:陈志朋又穿十厘米高跟鞋辣眼睛,原因其实是这个
- 下一篇:她的生图又被路人吊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