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娱乐要闻 > 正文

艰苦的岁月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读吴静林长篇小说《疆山》

04-18 娱乐要闻

艰苦的岁月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读吴静林长篇小说《疆山》 作者:张陵

共和国历经风风雨雨,走过了七十年,产生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作家吴静林的长篇小说《疆山》写的就是其中的一个。作品把焦点对准我们国家民族最困难的时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个边境放牧连队,讲述着那里发生的一切。不是传奇,也没有猎奇,而是一群普普通通的兵团战士,每一天真实的生活。而这些生活,又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艰难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边境的巴尔克鲁山下,驻扎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个牧业连。这里本来一片和平景象,被比喻成雄鸡尾巴上的一支美丽耀眼的羽毛,充满边地风情的魅力。中苏两国突然交恶,随时都有爆发战争的危险。事实上,有些边境地区已经发生了冲突。这个时候的巴尔克鲁山地区顿时紧张起来了。牧业连也被紧急动员,接受上级命令,随时准备参战。在这个非常时间里,陆海江、董黎明、李雯等一批大城市的知青,来到了这个正处于严峻局势旋涡中的连队,编入了战斗力最强的青年班。这群知青带着浪漫诗意的想象进了山,等待着他们的却是浓厚的备战氛围。小说一开始,就把主人公们置放到这样的特殊环境里,预示着凶险命运冲突的故事走向。

中心故事线条很清晰。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边境地区要坚决捍卫国家利益,又要尽量避免冲突,避免紧张局势加剧,防止事态扩大。落实到牧业连就非常具体,他们的任务就是每一年大雪封山的时候,要组织力量进行转场,赶着羊群通过双方争议地区,明确宣示主权后才回到驻地。一去就得好多天,知青们终于领受了大自然的凶险严酷。他们要克服险峻的山路和暴风雪,要受冻挨饿。这都不算什么,更危险的是突破苏联联防军的阻挡干扰。在实力悬殊的较量中,一不小心,就可能擦枪走火。牧业连的女战士张红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苏军流弹击中牺牲的。所以,每一次转场,都被看作是一次生死考验。每一年,他们都要在这个季节里经受一次生死考验。他们每天的艰苦训练,都是为了这段受考验的日子。他们的青春年华,就在这样的日子里像小河流淌着,像山花绽放着。这样的故事,今天说起来都没人信,以为天方夜谈。可是,这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生活,是这片土地真实上演的历史活剧。

《疆山》虽然有个故事主线,其实更有意思的是围绕主线展开丰富边地现实生活的描写。牧业连虽小,却是一个很完整的世俗社会,生活着形形色色的人们。除了新来的知青以外,还有河南籍、江苏籍和上海籍的战士,还有哈萨克族的牧民。他们共同坚守在巴尔克鲁山里,为国家安全默默奉献着。在突如其来的危险中乐观从容,沿着封闭的生活轨迹,信心十足有滋有味地过着自己的日子。有意思的是,人们一面准备和苏联开战,一边却唱着苏联歌曲,读苏联小说。主人公陆海江的思想进步和人生感悟,很多时候来自苏联文学。小说真实地描写着他们纯朴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生动地绘出一幅边地生活风情画卷,为整个故事渲染出与众不同的魅力。

《疆山》这部长篇对那些从艰苦岁月走过来的人们和青春充满怀念,对共和国的建设者们致以深切的敬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几十年守卫边疆,建设边疆,为国家的安全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无数的解放军转业官兵和知识青年以他们的青春和生命谱写了这段悲壮的历史。如果说,共和国是一部悲壮的史诗的话,那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史诗的华彩乐章,而牧业连就是一个充满激情的音符。这个时代可以淡远而去,但历史不可以被遗忘。小说通过这样的故事,提醒后人感恩前辈,也因此挺立起作品的立意,提炼出作品的主题,丰富和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

浓重的历史感悲壮感,贯穿在《疆山》一书主要人物的个性中,成为他们性格品质形成的思想基调。任何一部小说,要获得成功,不仅需要有好的故事,还必须写出与众不同的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物比故事还要重要。具有独特性格的人物所凝聚的时代现实以及生活的容量和信息,是一部作品价值所在。《疆山》所细腻描写的边地独特的风情和生活场景,所营造的特殊氛围,为小说人物的个性展开和性格打造提供了最佳条件。也就是说,小说人物的独特性,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实现的。

小说有血有肉地描写了一大批生活在牧业连的人物,写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生存斗争的精神。其中两位主要人物特别值得一说,一位是陆海江,另一位叫赵长山。

陆海江是文弱书生,但偏偏被放到一个随时准备上前线的张红珍班。对于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阳光透亮的青年来说,正符合他的愿望。高强度的军事训练,特别是赵长山不当班长以后那种接近魔鬼方式的训练,让他经受了进入新生活后第一次严峻的考验。由于他俄语有专长,所以每次转场都少不了他。每次和苏联边防军对峙,出现紧急情况,都需要他冲到前面,和苏军对话,宣示主权,消除误会,化解危机。就是在这样的生活里,陆海江学会了许多生存的本领,价值观、人生观 、道德观也渐趋成熟。此时正值“文革”,阶级斗争如火如荼。边地虽然没有内地那样残酷无情,但也受到深刻影响,人际关系也变的复杂诡黠。陆海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领悟了真情、正义、友谊、良知、善良、虚伪、丑恶等概念的现实深刻含意,也开始深入思考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 他自觉地把自己融入到边地生活里,在纯朴的人民当中磨砺了思想品质,找到了爱情和幸福。他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慢慢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担当、有领导才能的连队干部,在巴尔克鲁山扎下根来。作家在塑造陆海江这个形象时,特别注意突出他个性内敛的一面。他其实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有理想追求,却诚实对待现实。老老实实做事做人,从不偷奸耍滑。不怕吃亏,碰到好处,总是想到让给别人。这种个性开始有些吃不开,但却能够让他规避许多出卖自己良心得到好处的风险,保持一颗善良真诚的心。应该说,作家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了自己具有浪漫情怀的理想,确立起作品主题的核心价值取向,有很强的来自生活高于生活的概括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52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