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娱乐要闻 > 正文

圣母院怎么修复?英、法、意可能会打一架

04-18 娱乐要闻

在巴黎圣母院火灾之时,特朗普立马在推特建议,“也许可以进行空中洒水灭火,现在必须迅速采取行动”。法国人当然有行动,只是并没有采纳特朗普的生活小妙招,他们的做法是,先抢救出圣母院内的大量文物珍宝,一时搬不出来的,就做好防水措施,最后再升云梯喷水灭火。

最后尖塔倒塌、建于1220年的木质框架屋顶也几乎全部损坏,但好在教堂内绝大多数的文物是保住了。据圣母院的牧师弗雷德里克神父说,所有艺术品都幸得及时转移,馆藏的各种珍宝,包括荆棘之冠等都完好无损。

那么如今的问题便是,如何修缮巴黎圣母院。这其实是一项一直都在进行中的工作,只是,它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简单与乐观。

1.

上一次巴黎圣母院遭到大规模破坏,是在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中。当时巴黎的受破坏程度尤为惨烈,城里边原有的300多座教堂最后只剩了四分之一,且都伤痕累累,其中的巴黎圣母院在1794年甚至沦为了葡萄酒仓库。此役带来的破坏可想而知,甚至超过了之前200年风云变幻的累计总和。

圣母院怎么修复?英、法、意可能会打一架

所幸,修复与破坏总是交替发生。大革命导致的大破坏随即遭到谴责,伴随谴责的,还有对古迹的关怀与修复工作。维克托·雨果在1828年开始构思《巴黎圣母院》,为此他常去已在修缮中的圣母院工地收集素材。有人考证说当时的工地上就有个不合群的驼背石匠,或许这位古怪的驼背石匠为雨果提供了写作的灵感。

正式的系统修复开始于1844年4月,担任后期修复工程的总建筑师名叫维奥勒·勒·杜克,他是“风格性修复”的代表性人物。

何谓“风格性修复”?

在最初的古迹保护意识觉醒之时,包括雨果在内的一些人都觉得,恢复古建筑嘛,主要是恢复它的艺术纪念意义,因此修复方法也很自由,建筑师只用自己的主观想象,完整修好就行,这叫“艺术性修复”。但这样做的效果,几乎就完全取决于建筑师本人的水平,似乎过于随意了,遂弃之不用。

维奥勒·勒·杜克对“艺术性修复”的理念作了发展,同样是建立在建筑师的自信之上,但需要根据该建筑在鼎盛时期的原形,确定其风格,再延续原建筑师的构思,用类似的手法将被破坏的或者同样风格但本不存在的局部补充完善,修复的是一种建筑的艺术美学特色。

圣母院怎么修复?英、法、意可能会打一架

这好似对曹雪芹版《红楼梦》进行补全,要在原作者的写作风格上,进行相当程度的再创作。

于是维奥勒·勒·杜克在修理创伤、补足缺失之余,还加建了一个本来没有而他认为应
该有的尖塔。尖塔本在1787年损毁,勒·杜克先是研究了13世纪的残迹,推导出尖塔的原初形态;又找到损毁的原因,做了结构加强;最后为了和教堂整体具有正确的比例关系,他还将尖塔高度提升13米。

哥特风格的高耸塔尖常被现代人津津乐道,但在当时,被一些建筑师们讥讽为巴黎圣母院“难看的尾巴”。勒·杜克加入的石像鬼、他本人的头像以及另外两位建筑师的雕像,也让圣母院被评价为“国际博览会上的假古董”。

圣母院怎么修复?英、法、意可能会打一架

by wikicommon

尽管存在非议,但不可否认,“风格性修复”,成为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近一百年来欧洲文物建筑保护的指导。

2.

时间流逝,当年的非议之声却越来越大。法国派(风格性修复)实际上是用“创作”代替了“修复”,给古建筑带来了极大伤害——这个观点的音量逐渐加强。

甚至冥冥中鲁迅也持相似的观点,他曾评价说,《四库全书》因清人篡修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破坏了原书的真实性、可靠性,给使用者造成了不便或误导。“反修复”运动的意思也大致便是:文物建筑承载的各种信息以修复的名义消失殆尽了。

由此,“英国派修复”站了出来。英国人生性保守,尊重传统,在建筑保护和修复上也秉承了这一风格。

英国派的观点对比起法国派简直是另一个极端。英国人罗斯金喷出了最为偏激的唾沫,他在《建筑的七盏明灯》的“记忆之灯”中写,“所谓的修复其实是最糟糕的毁灭方式”。“修复”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这就像用死人的骨架做了个人体模型,这甚至是更彻底的毁灭,还不如废墟来得有意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52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