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晟铭《一封家书》:爱存在于每一个微小的事件里
“我来到你的城市,走过你来时的路。想像着没我的日子,你是怎样的孤独。拿着你给的照片,熟悉的那一条街,只是没了你的画面……”有时候,一首歌、一种味道、一件事物,会不经意地触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想起那些人和那些事。
成长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你是否也曾有这样的经历:当生命中某些重要人的离开,让你仿佛在一夜间长大。那时我们发现,原来无声的哭泣比嚎啕大哭更加痛彻心扉。因为,有些人好久不见,有些人却再也难见。
在奶奶离开十年之际,何晟铭登上《一封家书》第二季的舞台。通过一句句朴实无华的话语、一件件温馨暖人的小事,将那些成长过程中的爱与痛展现与这封无法寄出的特殊家书中。
睹物即思人:一事一物,皆是念想
中国人喜欢给自己的孩子起“小名”。所谓“小名”,就是小时候使用的名字,一般在家族内部或者亲朋好友之间使用。“小名”就像是一个亲情密码,唤起人们对家的想念。
“您最爱叫我小海。每次在哪儿看到这两个字,哪怕只是一个海字,都觉得像是你对我的呼唤。”在何晟铭的讲述中我们发现,身边的事物令他时常会想起奶奶:有时候是一个熟悉的名字,有时候是一把记忆中的梳子。“奶奶,前几天我在网上看见一把梳子,好像您以前每天用的那把梳子——黑黑的木头的。我下单买了一把,买了之后才想起来我现在头发剃得很短,就是寸头,您要是看见我一定一下子认不出来了。不过没事,前些年拍古装戏我剃了光头不也是一样包里揣把梳子;梳一次,想您一次;梳一回,爱您一回!”
《文心雕龙·物色》中写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韩愈《原性》也指出:“情也者,接于物而生者也。”“触景即生情,睹物即思人”,在现代生活中,这成为人们抒发情感的主要方式之一。
“您猜我今天做了什么好吃的?哈哈,我最拿手的藕炖排骨!可惜这边的藕没有老家的香,但每次想您的时候就吃上一块藕,彷佛就回到您身边。”何晟铭总是回想起奶奶在厨房里忙忙叨叨的场景:家里总是人来人往,奶奶一边端着藕炖排骨一边大声说着“男人不可三日无姜,女人三日不可离藕”。“我今天还买了甘蔗,特意没削,扛着长长一根回来。小时候没啥糖果零食,甘蔗是您三天两头给我准备的点心,用您的指甲剥皮,用您的嘴啃成几段儿放在我手里。我冲着您笑,您冲着我笑,我永远记得您金子般的微笑。”
时光难回首:余生很长,更需珍惜
事物是情感的寄托,书信也同样是情感的抒发。何晟铭讲述了这封家书的缘由:“去年清明在云南怒江拍戏回不去老家,只好朝着西流河镇的方向给您和爷爷磕个头。今年在横店忙着无法返乡,只好写封家书给您上上香。”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到现在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此时的何晟铭不再是舞台上光鲜亮丽的明星,而更像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他通过祭祀祖先来表达对已故之人的思念。而思念,很大程度源于当时的遗憾:遗憾自己没有好好珍惜相处的时间。
“从前的日子虽说特别慢,但我很小活得就像陀螺一样。我以前回来陪您的时间太少太少,对不起奶奶!您虽然口头上说能回来就回来,回不来也不用太自责。但我知道您是最疼爱我的,我就是您日夜思念的小海!”中国的家长多是这样“口是心非”,即使心中再舍不得,言语上也不会体现出来。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鼓励让年轻人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奋斗,但有时候也难免会有遗憾。
古语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以前网络上流行一句话:“余生很长,何必慌张。”但其实,即使余生再长,仍需好好珍惜。“我演的《南行九歌》那部电影里的奶奶曾说‘财米油盐再多也没日子多’,我也总觉得余生再长不必慌张,总有很多时间。可真到知天命的年纪才明白,最最幸福快乐的就是和亲人相处的时光,可这样的日子哪有够的时候啊!奶奶,如果可以重头再来的话,我一定要好好珍惜。”
像是为了弥补那些错过的时光,何晟铭在信中详细描述了在奶奶去世的十年间他的变化:做了演员,演了很多戏,唱歌还没有放弃,但跳舞却不怎么跳了。他细数他曾经饰演过的那些角色:林初一、林峰、林啸、周亚夫、宫少华、四阿哥爱新觉罗胤禛、雍正、朱标、付翔、杨俊波、刘星河、安世耿、杨啸天、凌世为……“我多想让你看看我的剧啊,幻想着你坐在电视剧前给街坊邻居介绍说‘快看!这是我孙儿小海!’。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55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