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陵水谣》献礼中俄建交70周年
猎狐网讯: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刚落下帷幕,“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践行之作——中俄合拍电影《陵水谣》将带着正能量和暖力量,捷足登上“一带一路”国际文化交流舞台。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交流与合作是民心相通的重要推手。中俄合拍电影《陵水谣》通过讲述中国青年郑玉杰和俄罗斯女大学生安娜跨越国界、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歌颂了新的国际形势下中俄两国人民血乳交融的友谊,对促进两国的民间往来与信任、夯实两国的民意基础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作为“2016-2017中俄媒体交流年”重点项目之一,由三亚郝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海南省电影家电视艺术家协会及中共三亚市委宣传部、海南省陵水县人民政府联合摄制,中俄合作拍摄的跨国爱情故事大片《陵水谣》将于2019年5月19日在全国院线隆重上映,在俄罗斯的首映式也将同时启动。
电影《陵水谣》由中俄两国杰出的艺术家联袂打造。俄罗斯电影艺术家协会秘书长谢尔盖·诺瓦日洛夫担任俄方制片人;俄罗斯经典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女主演、国家功勋演员伊利娜·舍甫丘克出演影片的女一号。执导过电影《阿婆的槟榔》《锁里》《请把你的窗户打开》等多部优秀影片、荣获第13届俄罗斯阿穆尔之秋国际电影节外语片“最佳导演”的中国导演江流和俄罗斯一线导演安德烈·米什金共同担纲影片的导演。
中国优秀青年演员,第51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剧情片男演员””雷米铂金奖、第6届温哥华国际华语电影节“最佳男配角”及第4届北京青年影展“最佳男演员”殊荣获得者宋禹饰演的中国青年郑玉杰和俄罗斯歌影双栖的当红艺人克塞尼亚·舍甫切克饰演的俄罗斯女大学生安娜在影片中倾情诠释了一段穷其一生、为一而终的情缘。不同的风格流派,不同的创作理念,因文化差异导致对角色的不同理解……两国艺术家在拍摄过程中从碰撞到融合,最终达成了深度的了解,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在流火酷暑的艰苦环境下并肩作战,克服了语言不通、生活习俗不同、拍摄档期紧张等诸多困难,顺利完成了在中俄两地的拍摄任务,为观众奉献了一部凝聚着两国电影人心血和汗水的精品力作。
电影不仅是“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最接地气的传播形式,同时也是“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粘合剂。中俄关系正迎来历史最好时刻。适逢中俄两国建交70周年之际,电影《陵水谣》的面世无疑为共建中俄两国行稳致远的社情民意基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电影《陵水谣》讲述了海南与莫斯科,跨国姻缘三十载,生死相守不了情的爱情故事,反映了两国人民情感相通、文化交融的友好情谊。
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发乎于人“性”的基础,安娜的热情浪漫、善良纯真与阿杰的强健腼腆、勤劳勇敢,促成了他们一见悦心、再见钟情、难舍难分的情感。通过演员细腻的表演,丰满了人物的特性,让人赏心悦目。同时,俄方演员均要求掌握中文,熟悉剧中中文台词,做到无障碍表达和沟通。影片画面大气、力求唯美,通过航拍、水下摄影,借助后期特效制作,让观众欣赏到海南碧水蓝天,高山大海的美景。二十一世纪初,俄罗斯妇女安娜携女儿爱华来海南寻找失散了二十多年的丈夫阿杰和女儿爱莎,二十多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
海南建省初期,苏联莫斯科音乐大学学生安娜和安德烈来海南采风,邂逅了疍家青年渔民阿杰。一次,安娜和安德烈跟着阿杰出海打渔,安娜不幸落水。阿杰纵身跳入海中救助。近处,一条鲨鱼正向阿杰游来,阿杰不顾一切,奋力将安娜托出了水面。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59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