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陵博物馆又搞事情了——2019年国乐观念剧《伎乐•24》改版官宣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而在成都永陵博物馆,正式启动了一件大事。以永陵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前蜀开国皇帝王建永陵棺床石刻浮雕“二十四伎乐”为灵感的国乐观念剧《伎乐·24》即将升级——沉睡千年,古乐重生,2019年《伎乐·24》全新改版,将用新阵容新方式带给观众别样的感官享受,向世界递出一张成都音乐名片。
缘起
五代前蜀时期,成都在唐代基础上保持了持续发展,仍然是全国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成为成都历史上最繁盛之时期。前蜀开国皇帝王建永陵棺床石刻浮雕“二十四伎乐”,是中国本土音乐与外来音乐相互融合的集大成作品。精美绝伦独一无二之古乐文物奇珍,对研究唐五代音乐文化具有特殊而重要的价值。
“二十四伎乐”石刻对器乐演奏场面有着细致表达:乐伎共22人,她们的发式、造型、服饰和席位差别、因演奏不同乐器而表现出不同动作与体态,演奏乐器包括20种23件(套),分为三大类:弦乐有琵琶、竖箜篌、筝3种;管乐有觱篥、笛、篪、笙、箫、贝6种;打击乐有拍板、正鼓、和鼓、齐鼓等10种;另有吹叶1种。石刻表现出晚唐五代宫廷乐队的盛大规模及壮阔场景。其中一些乐器更来自西亚和中亚,充满浓郁丝路风情,既体现出中国古代文明的开放包容,又代表前蜀音乐文化的多元繁荣。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音乐家、文博专家、考古学家、乐器专家、演艺人,汇集一堂,研究、共鸣,希求以特别方式,艺术地展现古乐的漂泊史与华丽奏鸣——它们由于命运出现在皇室成为权利之音的象征,浑身刻满繁华璎珞,如今世时一转,它们就能成为民众耳畔的悠扬经典,萦绕,升腾,继而成为新的传奇。
既有新传奇,就有新期待:通过深挖文物历史文化,提炼文博精髓,以成都永陵石刻“二十四伎乐”为蓝本,由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指导,成都永陵博物馆携手成都联创众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四川“天姿国乐”团创作了国乐观念剧《伎乐·24》,剧目高度还原了文物形态、古乐器和服饰。
《伎乐·24》从一位现代女子为让遗失千年的前蜀古韵再度奏响切入,古老音乐与抽象现代舞交融,复活出“二十四伎乐”的绚丽华美。演出更完整复原(仿制)“二十四伎乐”石刻的所有乐器。
据考证“二十四伎乐”表演的正是中国盛唐著名宫廷大曲《霓裳羽衣舞》入破时音乐与舞蹈即始之动人瞬间。成都籍著名音乐家高为杰、朱舟、俞抒以此为依据,创作了大型民族管弦乐作品《蜀宫夜宴》。在此基础上,2018年,高为杰又为国乐观念剧《伎乐·24》创作了堪为经典的《盛世霓裳》。
2019年春节期间,联创众娱文化将《伎乐·24》输出到成都文旅集团打造的“夜游锦江”项目,上演了声光电融为一体的《伎乐·24》夜游版,吸引游客近20万人次,引发媒体热捧,完成IP内容的一次融合再生。
创作
成都这座拥有四千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名城,有着上百家的博物馆纪录过去、保存现在、指向未来,是当之无愧的“博物馆之都”。在国际博物馆日(5月18日),《伎乐·24》主创团队将官宣改版,标志着“二十四伎乐”的新起步,也标志着一张成都音乐名片的诞生。
作为联合出品方,永陵博物馆和成都联创众娱文化邀请了众多艺术家加入《伎乐·24》改版创作。
此次改版总导演周文军定下两个目标:第一,要在观念上增强,为了能让人能看得更明白;第二,要国乐上通俗化,让更多人能够接受古曲。”
2018年,《伎乐·24》斩获上海艺术节国内“走出去”项目视频选拔推介会前十及优秀剧目奖,标志着剧目打开了国际化的“大门”。为了走国际化的路线,让《伎乐·24》发展得更好,走得更远,2019年升级改版蓄势待发,通过精细研磨和打造,将在下半年,带给世界,带给成都,带给市民新经典。
为了争取更多年轻人关注,联合出品人吴彦霖还做了一个新尝试:给这个沉睡千年的宫廷女子乐团,找一位年轻俊秀的守护大使——国风男歌手霍尊。“霍尊在看了我们的介绍之后,非常感兴趣,认为24伎乐就是他一直想尝试的内容。未来我们还将和霍尊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共同推广24伎乐。”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59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