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吃食毫不讲究的陈晓卿如何拍出《风味人间》?
Ran/文
看着屏幕里的鲱鱼罐头,我顺手在手机上打开了某购物APP,打算买上几罐。朋友凑身过来,皱眉抗议:“鲱鱼?那不是奇臭无比?!”接着还列举了前段时间在某知名平台上大火的“挑战”吃鲱鱼短视频,例证它绝非一般人能“忍受”。
但怎么办?对于我这种在此之前确不知晓鲱鱼的饮食“小白”来说,仅是盯住《风味人间》里的鲜活画面,配着那一句句细腻解说,足以勾起了馋虫。而实际上,因看了《风味人间》而“种草”各类美食的又岂止我一个?
10月28日,《风味人间》初上线的日子。当晚,不少人的朋友圈就被刷爆了屏。“吃货”朋友们一通截图一片哀嚎。图,是《风味》里那让人垂涎欲滴的鲜嫩蟹肉,肥美手抓肉;配文则是一边“抱怨”节目组的“不友好”,大晚上竟播这种“减肥禁片”,一边直呼外卖已经安排上了。

无论是在微博还是其它网络平台,首播的《风味人间》均获赞誉。作为早年创造了中国纪录片诸多奇迹的《舌尖上的中国》(前两季)原团队暌违四年打造的最新美食节目,《风味人间》立住了。
它的阶段性胜利不仅体现在如今播出四期后,某平台上,观众仍为它打出的9.3高分,甚高于陈晓卿导演此前的作品。另可喜的是,有更多的人关注到了更多更细化的中外美食,开始感兴趣于食物本身以及它背后的制作故事,延伸出的文化背景,情感羁绊,并为之动容。
近日,我们在一场看片活动后台见到了《风味》总导演陈晓卿及执行总导演、同时也是《肴变万千》分集导演的陈磊。抓住难得的机会,我们和这“全中国最会拍美食”的导演聊了聊食物那些事儿。
食物联结
见他们,是因节目组在中传办了场《风味人间之肴变万千》看片会。作为导演,两位陈老师免不了要过来站台一番。刚是傍晚六点多,室外天色已浓黑。导演们的车堵在了北京晚高峰中,分集导演何是非先到。

正值饭点,我们点着一家快餐外卖,顺口问何导是否需要帮导演们点出几份?何导婉拒。倒也不是不愿麻烦,她笑侃:导演心思很难捉摸,吃啥不吃啥得向本人反复确认,而且变数很大。迟迟得不到准确回复,何导自己也犯着愁。我们听得一句:要是有“某某肉饼”就好了,那他肯定吃。
我们“八卦”地试图从侧面一窥那会吃、懂吃之人的餐饮日常,无果。而当陈晓卿、陈磊终于风尘仆仆赶来房间,面对我们“晚饭打算吃点儿啥”的寒暄问候,那陈磊导演也只是讲笑:“我们什么都吃的,陈导(陈晓卿)不一样,他从不吃外卖!他怎么可能吃外卖?” 而在和陈晓卿“老友鬼鬼”的相视一笑中,我们也辨不清这话的真假了。最终陈晓卿自己一拍巴掌总结:“咳!其实我自己平时对吃的没那么讲究,逮到什么吃什么呗!”
但也就是这个自言自己对吃食不讲究的人,却拍出了对饮食文化有着极精准描绘的《舌尖上的中国》(前两季)与《风味人间》。尤其到了《风味人间》,不再局限中国美食,陈晓卿团队的镜头触得更远更广,法国、西班牙、摩洛哥、埃塞俄比亚、瑞典……全球六大洲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美食都成了他们捕捉对象。
无关野心,关乎乐趣。在《风味人间》中,通过中西方美食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远隔山海,历史文化差异巨大的两地,在美食上竟也存在诸多默契。一如陈晓卿举例,“我们一直有一个主题:中国从来不是孤岛。比如,通过对比中国皖南火腿和伊比利亚火腿,我们会发现其实人类的祖先在没有任何沟通的情况下,不约而同找到了同一个保存肉类的方法。” “再比如中国的洋芋搅团和法国的瀑布土豆泥,两国人民使用特别家常的食材,经过一定加工制作,最终让食物呈现相似的模样。一边调研一边你就会意识到,中西虽然相隔那么远,过去的年代彼此也不会通气儿,但做出来的食物高度的相似。你就特别想感叹人类的智慧。”
本季《风味人间》共有8集8主题——山海之间、滚滚红尘、落地生根、肴变万千、香料歧路、江湖夜雨、万家灯火和风味之旅。每集中、外美食的比例约是7:3。我们问陈晓卿:“这次在世界范围内调研食物,难度最大的是什么?”他坦言:“是对当地文化的一知半解。但其实那个地方的复杂程度都是完全不一样,超过我们的想象。”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6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