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任正非:狂欢路上的清醒者
文 | 王真好
最近,华为又被顶上了风口浪尖。
5月16日,华为海思处理器负责人发表了一篇公开信敲碎了华为被封杀的诅咒。信中,她慷慨激昂地写到:
“今天,是历史的选择,所有我们曾经打造的备胎,一夜之间全部转‘正’!这些努力已经连成一片,挽狂澜于既倒,确保了公司大部分产品的战略安全和供应!”
5月21日,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也说道:
“在5G、光传输、核心网等领域,华为不会受到打击,还会长期领先世界很多年。”
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任正非用最坚决的态度和最彻底的行动,对企图阻拦华为发展的声音,作出了回应。
从1987年创立华为,到今天成为世界领先企业,任正非在过去40多年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史上的贡献或许无出其右。
华为的崛起,本质上也有赖于创始人任正非的商业格局。正是他超越时间和阶段的非凡眼光,才成就了当下屹立不倒的华为。
从昔日无路可走,到历尽千辛看到光亮,在众人蒙眼狂奔的年代里,他作为“狼王”带领群狼劈山跨海,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只有了解任正非曾经的谋略和胆识,才能理解他今天的光芒和底气。
曾经很多人认为,在当下的科研实力上,华为已经远远超越了美国。但任正非却对这种说辞有着不同的看法。
近期接受采访时,他多次表示:“要承认美国在科学技术上的深度、广度,正确认识我们国家整体和美国的差距。”
任正非所言非虚,在愈演愈烈的商业战场里,一贯地喊口号,而不是踏实地做技术,才是最大的坏。
不喊口号,踏实做企业,甚至某种程度上以出让利益换取和平,这是任正非长期以来制定的策略,也是华为能够走到今天的关键。
从华为开始进军智能手机行业伊始,华为员工就有一个巨大的疑问:自身完全能够生产芯片,成本低、更安全,为什么任正非固执地坚持“1+1”政策,一半用自己的芯片,一半购买美国芯片?
直到最近华为身处风波,人们才明白。此前任正非购买国外芯片并不是一种低声祈求的姿态,相反这是他更为高明的商业战略。
以少许利益出让,换取更多的合作伙伴,换来更大的市场。任正非知道,华为不能孤立于世界,应该融入世界,与所有人构成利益共同体,才能不被任何人扼住喉咙。
1997年,俄罗斯经济陷入低谷,卢布大幅度贬值,电信市场的投资几乎停滞,国外通信企业哀嚎一片,纷纷从俄罗斯撤出自己的投资。
然而任正非却说,几年不盈利又怎样,帮助俄罗斯顺利度过难关,才能考验一家企业的能力,“我们付出一点代价,换来的将是未来广阔的俄罗斯市场”。
那时候,华为的推销员像打鸡血一样,马不停蹄地奔向俄罗斯所有地区。在竞争对手滑雪、和家人团聚的时间里,华为员工在不断地攻取阵地。
任正非用最坚强的意志告诉国外客户:“大家都走了,但我们华为还在!”
这种契而不舍,百折不屈的精神,最终打动俄罗斯运营商。
从那以后,华为在俄罗斯市场以每年一倍的速度增长。等到2003年时,华为在俄罗斯的销售额已经超过了3亿美元。
2003年,面对在全球急速扩张的华为,竞争对手看不下去了。打头阵的是一家叫做思科的通讯设备公司。他们起诉华为侵犯思科的知识产权,试图将刚刚露头的华为打压下去。
面对指控,任正非没有慌乱,他一眼识破这是思科创始人钱伯斯一次有预谋的暗算,开始了企业的“卧薪尝胆”:
“敢打才能和,小输即是赢。”
在华为的积极配合下,当地法院经过一系列的程序源代码审查,最终得出结论:两家公司源代码的相关性只有1.7%,华为的产品完全没有任何抄袭行为。
审判结果摆在面前,思科败下阵来,多年“不垄断”的形象摇摇欲坠。
思科败诉时,华为本能乘势掩杀,将思科打趴下。但任正非紧急调转策略,与思科签订和解协议,主动退出了美国市场。
在所有人都大惑不解的情况下,任正非解释道:
“如果在市场上到处树敌,会被群起而攻之。我们宁愿放弃一些市场,也要与友商合作。要主动示弱,以土地换和平。”
保持低调,给友商留下足够的生存空间,是任正非独有的商业谋略。
他明白,自己要用知识产权建立“核保护伞”,让华为在友好的国际竞争中长大。
也正是他这种非凡的格局,让华为在毫不起眼的状态下,悄然成长为了一代国际巨头。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61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