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娱乐要闻 > 正文

独家专访《巴克劳》导演:历史是被低估的

05-26 娱乐要闻

独家专访《巴克劳》导演:历史是被低估的

凤凰网娱乐讯 曾以《水瓶座》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巴西导演,小克莱伯·门多萨(Kleber Mendonça Filho),这次连同他的艺术指导儒利亚诺·多赫内利斯(Juliano Dornelles)为西方观众带了他们合拍的新片《巴克劳》。

《巴克劳》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同名的巴西村庄,像很多被遗忘的村庄一样,突然有一天,巴克劳居民发现了他们的村子在地图上消失了,这个时候,两个异乡客的到来,打乱了村子原本就已经稀有的和平。

《巴克劳》里呈现了一个巴西内陆地区的乡村,这个乡村原始又鲜活,各种人种和平相处,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是一个去性别,去阶级,去种族,去道德的一个原始村落,在二十一世纪还有这样一个前现代化的小村庄,多少让人觉得有点魔幻。

《巴克劳》对当今巴西社会有很强的批判,政客通过垃圾车拉书,过期的食品和药品给巴克劳的居民,原始村庄对于知识的态度也很冷淡,政客的虚伪和水源的缺乏下,这个村庄基本上是一个绝境。电影的结尾出现,派美国小队前来袭击的罪魁祸首居然是趁火打劫的政客,多少有些唏嘘,电影对政客的控诉十分直白。

《巴克劳》的故事有个非常重要的隐喻:美国对于拉丁美洲的文化输出具像化。电影中的美国人各个都像动作片里的走出来的演员一样,高大英俊,肉体光鲜,眼神锐利,看到这样的角色首先反应出来的可能是好莱坞大片,结合整个剧情,电影中的美国突袭小队可能是将好莱坞电影工业成现在了观众面前,美国小分队对于巴克劳的侵略也是从封锁信号,消除村庄的存在等方面来做到的,这像极了具像化的文化侵略。

《巴克劳》探讨了巴西人的身份认同问题,巴克劳这个村子在地图上不存在,对家乡的归属感在教育中要不断提醒,当地的历史博物馆是一个根,让当地的居民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份,不要忘记自己是谁。全球化已经让人意识到有些问题是无法解决的了,现在开始纷纷诉诸本地化。诚然,并不是每个群体的独立身份都是值得保存的,但当你想要和解的时候,要对方也放下偏见,巴克劳里的背叛祖国的两个巴西人,对于大多数巴西人都是白人,但对于美国人来说,只要刻意想要拉开距离,巴西人再白也仍然是有色人种。

以下是凤凰网娱乐对导演小克莱伯·门多萨和儒利亚诺·多赫内利斯的采访:

凤凰网娱乐:为什么要采用类型片的方式来拍这个电影?

儒利亚诺·多赫内利斯:巴克劳这个剧本已经有很多年了,我们并没有刻意去融入类型片元素,但是当我们拍摄的时候,这些类型片的元素就自然而然的出来。

小克莱伯·门多萨:我其他的作品很社会现实主义,有时候很多场景如都不知道接下来的剧情会变成怎样,但是拍摄《巴克劳》这样的类型片,这样反而给我一种自由的感觉。

凤凰网娱乐:有很多暴力场景和亚洲黑帮电影很像,你电影中的暴力元素是受了什么样的启发?

小克莱伯·门多萨:暴力是我最想表达的问题。我们有枪文化,巴西有很多社区都是一片灾难的三不管地带,没有人在意。

暴力在电影中可以非常有问题,我并不是想为我的电影说好话,我只是想试图解读我自己的意图。其中有一个情节是,美国女孩受伤倒地,如果在其他电影里可能会拿一把刀直接杀了她,但是巴克劳居民没有杀她,反而救了她,这种情节是我想要拍摄的,而不是冲过来一个人直接用铁锹把她开肠破肚。

南美洲也有很多对女性的暴力,需要得到关注。《巴克劳》中的妓女的角色就遭到了暴力侵害,她是一个妓女,巴克劳的底层,所以没人来帮她。

凤凰网娱乐:历史的被低估,身份的遗忘的原因是什么?

小克莱伯·门多萨: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让人逐渐忘记历史,一方面因为历史的学习是无法盈利的,另一方面历史的错误总是在重演的。这个电影早在十年以前就开始酝酿,但这十年之间,局势仍然没有什么变化。

这个电影传达的一个重要的信息是“历史是最被低估的”。我对历史非常着迷,我爸妈也是非常喜欢,历史是你无法回避的,你来到戛纳,你对七十二年戛纳影展的历史也同样感兴趣,你会回想起法国大革命。解释现代社会的答案都藏在历史里。巴克劳有自己的历史,甚至有自己的历史博物馆,他们对自己的历史十分骄傲。故事里的历史博物馆是我们后来添加进去的,像巴克劳这样被遗忘的小村庄是不会有地方历史博物馆的。我们在电影里设置的是,这个村庄虽然小,但有根,这个根就是历史。

凤凰网娱乐:说到种族问题,电影里探讨了美国白人对于拉丁美洲人的种族歧视,美国人会骂剧情里两个人是有色人,现在在巴西是如何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61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