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娱乐要闻 > 正文

马东邀请你来米未过61儿童节!

05-26 娱乐要闻

在「东七门」的后台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留言或者评论:

 

「我还没有到18岁,可以报名参加《奇葩说》吗?」

 

「《奇葩说》陪我从高中走到了大学,我好喜欢里面XXX的表达方式啊!」

 

「我是一位15岁孩子的家长,她因为看《奇葩说》变得非常喜欢辩论,这次去北京出差可以带她去米未参观么?」

 

类似留言要么来自年仅10-17岁的青少年,要么来自这个年龄段青少年的父母。


马东邀请你来米未过61儿童节!


我们看到这些话的时候,一是惊讶于原来《奇葩说》真的有这么小的观众,二是感慨于现在家长的开明,都主动带娃「追星」了。

 

于是,为了能够更直接、更多面地与大家沟通,我们特意做了一份「少年与辩论」的问卷,结果收到了很多10-17岁青少年和他们父母关于辩论的看法和故事,其中最小的观众仅有8岁。

 

因此,我们也借机采访到了马老师,跟他聊了聊「少年与辩论」的那些事儿。


马东邀请你来米未过61儿童节!


01.这些《奇葩说》10-17岁小观众和他们爸妈的反馈,您觉得和您的预期有什么不同?

 

其实我没有觉得10-17岁的小朋友应该是《奇葩说》的主力观众,我们主要的核心受众还是在18-25岁之间,然后往两边延伸。他们能看,我很高兴,是《奇葩说》的意外之喜。

 

同时,我要对带着自己孩子看《奇葩说》的家长,表达充分的敬意。

 

它提醒了我2点,第一点是我们所说的那些话,不是小孩子听不懂,而是你要用什么更好的方式,能够让小孩子去接受。比如说花花绿绿的现场,比如说比赛更加极端化的设置。

 

第二点是它提醒了我们,要更多的考虑到未能年人看这个节目的感受,所以在话题、尺度、方向、边界上面会促使我们更清晰。


马东邀请你来米未过61儿童节!

 

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孩子的家长,在孩子10-17岁的时候就开始让他看《奇葩说》,这简直不能说是一种教育,这简直是em…一种智慧(笑)。

 

因为我觉得《奇葩说》带给孩子们的,未必是完全理性的思辨过程,10-17岁阶段的小朋友,他们的理性本身还没有完全长成。


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能够对《奇葩说》某一个桥段、某一个人感兴趣,进而想要同他们一样说得有意思、有深度,那就是节目的意外之喜。

02.在您眼中,喜爱辩论的青少年跟其他同龄人有什么不同?

 

他们是因为训练变得更聪明的一群人。

 

你很难说他们是因为先天聪明喜欢上了辩论,还是因为先天喜欢辩论而变得聪明。但是,他们看待事情的角度会比别人多一个维度,他们更能听懂你在说什么。


马东邀请你来米未过61儿童节!

 

很多时候他们会提出一些跟你完全不一样的观点,有些观点会让你觉得别开生面,让你觉得,世界还能这样?

03.辩手的哪项特质,是您最希望青少年能够拥有的?为什么?

 

在我看来,辩论是一个非常高阶的事情。


围棋、奥数冠军大多都凡人不理,但辩论跟它们最不一样的地方,是它的基础训练和我们常人的行为要求非常接近。

 

表达、辩论所有的都是先从倾听开始的。其实对于表达的训练,在人的少年阶段更重要的是专注,听懂别人在说什么,或者说尽可能理解别人在说什么;第二是提问,听不懂的问问怎么回事。

 

马东邀请你来米未过61儿童节!


我问你,倾听、提问、表达、当众表达,这若干个层次下来,是不是我们今天说一个社会精英成功的路径?


这件事情在美国在西方,在发达国家商业社会里面,是被无数次验证过的。

 

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我们的基因里面有重农轻商的成分。但是今天我们在一个商业社会、信息社会,更多的是表达、交流,我觉得今天这一代人早就摆脱了“人会说话就不是好人”的束缚。

 

可我们真的摆脱了么?我们根儿里还是受这种观点的影响。但我们又知道如果我们的孩子善于倾听、善于表达、善于沟通,那他一定是个聪明的孩子,毫无疑问。

 

马东邀请你来米未过61儿童节!


在一个充分交流、沟通的商业社会,这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


而我们今天其实是想让小朋友们通过某种训练和学习,首先变得能思考、其次能表达,能听懂别人说什么、又能说清楚自己要什么的人。

 

然后把它放在中文的环境里面,这难道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吗?

 

04.您觉得青少年如果学习辩论的话,从几岁和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更好呢?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61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