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娱乐要闻 > 正文

杀死一个人渣,然后呢?

05-27 娱乐要闻

杀死一个人渣,然后呢?

世界飞速进步的同时,人性也在以同样的速度原地转圈,今天我们生存的世界并没有比冉· 阿让的世界更好一些,雨果在《悲惨世界》中给出的答案是宽恕和同情,在这个刻薄的年代,面对汹涌的愤怒和仇恨,宽恕和同情永远是稀缺品,它们当然不会让愤怒或是仇恨消失,但正是因为这些品质的存在,我们的世界才不至于真的崩塌。     

关于我们身处的社会,有一则天问:最热心的永远是网友,最冷漠的永远是路人,到底是网友不上街,还是路人不上网?

这种分裂贯穿于当代人的现实生活,每一则公共事件之中,「热心」和「冷漠」从来不曾缺席,远有2011年相继遭受两辆车碾压、18名路人视而不见最终离世的两岁女童「小悦悦」,近有刚刚被抓捕归案的弑母嫌疑人北大学子吴谢宇。人们热衷围观悲剧,也热衷对悲剧发表见解,网络上永远不会缺少道德高地之上的咒骂,愤怒的审判,傲慢的正义,以及一定会出现的一句「杀死那个人渣」。

社交媒体制造了一套标准的公共事件处置范式,第一时间分清敌我,第一时间倾泻情绪,咒骂一个人渣既正义又安全,网络上每个人都是高尚正义的君子,但键盘之外的世界,丝毫没有变得更好一些。

杀死一个人渣,然后呢?

剧中女主角宋乔安是一位电视台新闻主编,儿子死于恶性杀人事件图源《我们与恶的距离》

最近收获豆瓣9.5评分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终于呈现了这种分裂,一起无差别杀人案之后,所有人都停留在各自内心的偏见、冷漠、恐惧构筑的牢笼里,拒绝理解,逃避沟通,却鲜有人关心悲剧产生的原因,甚至探寻原因的努力也被视作异端。正如该剧编剧吕莳媛接受采访时所说,「通常我们遇到重大事件的时候,会选择不看或是咒骂,或是只要这个人消失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好,就是启示我们蛮受包青天那个时代的逻辑的影响,错了就铡了。」

「杀死一个人渣」是现代人应对悲剧事件最核心的诉求,很多时候也成了唯一诉求。人们并不关心悲剧发生的原因,更不会想到,一个人渣的产生,同整个社会可能的关联。去年电影《大佛普拉斯》中,有一段流传甚广的台词,暗合了这样的现状:「现在已经是太空时代了,人们可以登上月球,却永远无法探索别人内心的宇宙。」

相比于《大佛普拉斯》那种温柔和调皮的残酷,《我们与恶的距离》处理各种矛盾时更倾向于冷眼旁观式的直接,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但也并非完全无辜,就像剧中news哥自言自语的那句话,「我们都是好人,不知道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个样子,老天爷到底要我们学什么?」

被悲剧挤迫到一起的众人,袒露着自己的伤口,也同时袒露着各自的软弱、自私,每个人都像兀自旋转的孤独星球,封闭自己,拒斥他人,相比于这部剧的中文名字《我们与恶的距离》,也许英文名「The world between us」,更贴合现实世界,这也是我们生存的世界,其中投射的一切,都与我们每个人有关。                       

在2000年的电影《一一》中,杨德昌借着小男孩天真的眼睛,定格了现代社会的诸多残酷,其中有一条是:「你看到的我看不到,我看到的你看不到,那我怎么知道你在看什么呢?我们是不是只能看到一半的事情。好像我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

杨德昌已经离开12年,有时候忍不住会想,这个有着台湾社会手术刀之称的导演,如果置身当下,以他的冷峻和精确,会如何讲述当下的故事?

《我们与恶的距离》聚焦的,其实也是一个「你看到的我看不到,我看到的你看不到」的故事:看到凶手用自制手枪随机扫射9个无辜的人,但看不到凶手在一念之恶前,有过怎样的人生;指责媒体毫无节制和底线的报道新闻事件,却不明白「烂新闻」和「烂观众」之间,永远存在鸡生蛋、蛋生鸡的危险关系;发现新闻中一名精神病患者犯错,就给全天下所有的病患贴上他们随时可能犯错的标签,于是整个社会的冷漠和抛弃一下都来得理直气壮,不用担负哪怕一丝的亏欠。

杀死一个人渣,然后呢?

剧中,身为医护人员的妹妹宋乔平跟从事新闻行业的姐姐宋乔安讨论不够客观的新闻报道给精神病人回归社会带来的困难图源《我们与恶的距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61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