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娱乐要闻 > 正文

从寡言少语到师奶杀手,你所不知道的银屏老父亲张嘉译!

06-17 娱乐要闻

6月16日是父亲节,娱乐圈却没有大事发生。而张嘉译凭借着新剧中的父亲形象,成功登上热搜。

大家为啥喜欢张嘉译这个老爸形象,不外乎“甜宠”二字,而现实生活中,他在和自己女儿相处的时候,差不多也是这个模式。

几乎你所能想到的陕西人的特性,他身上都有。

null

​张嘉译原来其实不叫这个名字,1991年21岁的张嘉译从北电毕业,本名“张小童”听起来太显小,接不上戏。那会儿他天天盼着自己赶快三十多岁,这样就能演戏了。于是他找了一个认识的大姐,帮她改名字。

null

​当时有三个备选,他本来选了另一个,但是大姐跟他说,还是叫这个吧,最后才有了张嘉译这个名字。

对此,张嘉译的想法是,听人劝,吃饱饭。

正是因为“听人劝,吃饱饭”这句话,几乎伴随着张嘉译的一生。

1、无心插柳

做演员这件事,张嘉译在考入北电之前从来没有想过。1970年,他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在煤炭科学研究院工作。除了他以外,还有四个哥哥和一个妹妹。

张嘉译在西安长大,没学过什么艺术特长,从小唱歌跑调。和很多小男生一样,不屑于参加文艺活动,怕被人笑话。每天疯跑疯玩,想的都是出去打架,没什么梦想。

如果真的要说有什么特别,那就是上高中的时候,张嘉译曾到体校练摔跤,每天放学去练俩小时,觉着喜欢,但也没想过今后要将它作为职业。

null

1987年,17岁的张嘉译偶然间在《西安晚报》上看到一小则广告,上面写着“电影学院在西影厂设点招生”。恰好舅舅在西安电影制片厂做制片,于是撺掇张嘉译去考试,跟他讲了好多考场上的笑话,让他去玩儿。而舅舅的话,也改变了张嘉译的一生。

张嘉译想着那就去凑凑热闹吧,当时连考什么都不知道。后来问了老师才知道要准备声乐、形体一类的节目。但他实在不会跳舞,最后只能做了一套广播体操。考场上和曾经学武术的同学搭档演小品,一撕巴一着急,直接给人绊地上了,把老师吓得够呛。

他去考北电的时候,其实才读高二,高中都没毕业,但老师看他长得很端正,性格憨厚朴实,有什么说什么,很是喜欢,最后还是给了他合格证。

拿到录取通知书后,爸爸高兴地送他去北京。这也是张嘉译第一次离开父母,脱离集体生活。

null

在此之前,张嘉译从来没有一个人生活过,且不说兄弟姐妹一大家子人,客人也从没断过。因为人缘好,同学们都爱来他家玩,小时候出去买馒头都是20个起步。上大学之后,这一切都得重新适应。

刚进北电的时候,张嘉译特别害羞,上了一个学期的课,从来没有跟班里的女同学排过小品,看到女生连门都不敢进。

为了治他,老师特意给他安排了一场“激情戏”,让他把班上的一个女同学把她放床上,老师不喊停不许停。结果,张嘉译把同学抱上台上就停了。

2、九年蛰伏

上学期间,老师一直教导张嘉译,说演员的最终目标是做一个表演艺术家,这是这个行业的最高理想。但老师认为张嘉译的形象很受限,毕业之后可能不会演主角,让他一定要坚持下去。

这两句话张嘉译都听进去了,在未来的人生里,他一直为之努力着。

张嘉译的第一部戏,以流产告终。大学期间,他曾被导演选中拍一部电影,演一名乡村教师。当时他剃了自己留的长发,尽管合同都签了,但是几天后,他被告知不用去了。从这时候开始,他就知道,拍一部戏很难。

所以毕业之后,他本想留在机会相对而言更多的北京。毕业后他跑了很多单位,但是不会跟人打交道,不知道怎么说服别人收自己。为此父亲来到北京,带着他跑单位。

但是他无法接受父亲为了自己低三下四地求人,从第一家单位出来以后,张嘉译就跟父亲说,“不用给我找工作了,我回西安。”当一个人知道自己要什么之后,就无关乎从哪里开始。

null

​1991年,张嘉译从北电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安电影制片厂团委工作。家里人给他在过道前盖了个小房,只能放得下一张床,一个沙发,他甚至能清晰地听到邻居说话的声音。从此,他开始了长达九年的蛰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65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