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视标王”到破产拍卖:曾经年赚10亿,碾压茅台的白酒,为何凉了?
2019年6月12日,孔府宴酒发布拍卖公告,这个曾经中国销量最高的白酒企业,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终结。这不只是属于创始人江廷华的故事,也是在人人渴望一夜成名的当下,时代给予投机者最严厉的警告。
文 | 牙谷牙狗
1994年11月8日,全国最重要的保健品、饮料食品以及家电行业的当家人,都冒着狂放的西北风沙,聚集到了北京梅地亚会议中心。
不出预料,在接下来短短的几个小时里,这里将爆发中国零售企业一场无比刺激和血腥的成名厮杀战。
名利斗兽场的策划者是一个叫做谭希松的女人。过去的十几年里,她先后在北海舰队服役,在国家广电部任职。1993年,她首次成为中央电视台广告部主任,同时担任台长助理。
20世纪末,随着全国消费市场的逐渐成型,她发现了中央电视台的传播价值。如果能用央视做背书,同时用强大的传播能力打地基,央视广告能够将一个企业彻底带火。
于是,在当时年广告收入不佳的情况下,她想出了一个必杀技——将中央台黄金时段拿出来进行全国广告招标。
谭希松
为了营造这场盛大的招标会,谭希松前前后后忙活了将近3个月,广发英雄帖,北上南下四处拜访,希望全国知名企业参加。
同时,她还给中标者起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号“标王”,将竞标时间定在了每年的11月8日,寓意“要要发”。
标的打开的当晚,在所有雄心勃勃企业家的注视下,谭希松念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惊讶的名字——孔府宴酒。他的创始人江廷华随即站起来双手握拳庆祝。
一脸春风得意的“首届央视标王”不会想到,攻城容易守城难,对于他的创业故事而言,这只不过是刚刚开始。
江廷华 右一
孔府宴酒厂成立于1975年,在这个动荡的年代,山东济宁鱼台县政府决定成立一家当地酒厂,生产窖香浓郁的白酒,供当地人饮用。
鱼台县地处黄泛冲积平原北部,靠近微山湖,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一直以种植水稻和小麦世代繁衍。
天然优质的小麦,造就了这片土地上人们对于白酒的热爱。在当地,很多小男孩从几岁开始就被拎到酒桌旁倒酒,十几岁在大人的指导下能坐到酒桌上嘬两口。
鱼台政府想要成立酒厂,就需要在当地找一个敢打敢拼又能耍点小聪明的人担任酒厂厂长。于是在众人的推荐下,江廷华被推到了领导面前。
江廷华出身穷苦,他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离开人世,他经由姐姐带大。动荡年代里,他吃过树皮,啃过地瓜秧。长到成年之后格外珍惜在生产队的工作,时常耍点小聪明讨得领导欢心。
但这远远不是江廷华能够当上厂长的关键。领导看重的,是他一身“土味”的气质。
他曾在成名之后形容自己不过是一个在泰山脚下泥地里打滚的孩子,最渴望的境界是:“孩子,在泥土里打滚;父亲,在泥土里流汗;爷爷,在泥土里埋葬。”
“土味”十足,可江廷华并不糊涂。成为厂长之后,没上过几天学的他偶然看到一本《孔子画册》,在那本书的第一页上赫然印着一行大字:“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到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
更为重要的是,这句话并非画册作者所说,落款的名字上标着“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会议上的集体宣言”。
江廷华深受感动,他对身边的人说,鱼台县距孔子老家曲阜不足百公里,如果酒厂能够打上孔府宴酒的名号必定大卖。
成也聪明,败也聪明,江廷华或许并不知道,这句早就被证明是“谣言”的话,将会在日后的岁月里,印照着他大起大落的后半生。
江廷华 右一
成立“孔府宴酒”之后,江廷华带着16个人,和3万块钱的启动资金,在鱼台县城南的荒地上,支起了一座帐篷,搭起了一个简易草棚,开始自己的酿酒之路。
数据统计,在全国饮酒能力上,山东人以日均饮酒量83.1毫升排名第一。而且山东有着浓郁的酒文化,从座位安排,再到劝酒、敬酒皆有礼数。
曾有一篇《山东归来不喝酒》的文章在网上流传,其中的上海教授写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65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