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衍生市场超8亿,光速发展的中国非票业务能成为电影行业救世主吗?|上影节观察
作者/侬列
上影节开幕当天,小娱在上海大剧院无意中发现一个带有“SIFF”标识的售卖区,走近一看,立刻被18款形态各异的孙悟空手办吸引住了目光,还有“大圣”笔记本、冰箱贴等各种商品,SIFF与周冬雨个人IP DongDuck的联名款T恤更是独具特色,原来这是一家 “上海国际电影节官方衍生品商店”。
随后小娱来到上海影城,发现影城入口也设置了小型的衍生品展示区,不少等待观影的影迷在此驻足。一位从北京来的影迷挑选一番后购买了海报款手机壳,她边向小娱展示边说道,“我觉得(产品)设计得很漂亮,而且也很有纪念价值”。
这是上影节举办26年来首次推出衍生品。衍生品上的“美猴王”主视觉形象,是海报设计师黄海从国产经典动画《大闹天宫》中获取灵感进行的创作。“孙悟空”是中国最为家喻户晓的动画IP,此次借助上影节这个国际化展览盛会进行了衍生开发、推广及售卖的探索,无疑就是电影IP商业化一个最鲜明生动的例子。
近年来,电影衍生产品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随着粉丝经济时代到来,上游一旦有优质IP爆发,势必会为下游衍生品市场的火爆蓄力,然而在过去几年里,消费者能选择的国产电影IP消费品实在是乏善可陈。作为票房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的电影衍生品市场还方兴未艾。
不过,从去年年底开始,电影市场开始“遇冷”。根据猫眼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的票房成绩为249.41亿元,相比去年同期下降6.35%;观影人数6.89亿人次,同比减少1亿人次。这也是自2011年起,9年来中国电影同期的分账票房和观影人次首次下降。
然而,这一段“冷静期”也未必没有好处,不仅能让市场回归“内容为王”,也让许多片方重新审视由票房和植入式广告占大头的收入结构,意识到电影IP内容消费带来的新机遇以及深度挖掘IP全产业链的价值。
可喜的是,电影衍生品的话题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头部玩家已经探索布局IP生态链,中国IP授权衍生市场份额正快速发展,因而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次设立电影衍生品相关主题,与娱乐资本论专题合作以“新文旅 • 新消费——电影产业赋能新蓝海”的精品论坛,围绕电影衍生品的现状和前景展开了讨论。
在这场讨论中,明确指出了中国电影衍生品行业仍处于初级阶段,对比国外成熟市场还有一定差距,不过,考虑到中国庞大的消费品市场规模,和电影产业链进一步延展,中国电影衍生品市场仍然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
那么,电影产业如何才能以全产业链的发展和演变,带动其他产业和消费领域的成长?中国电影衍生品的发展空间又在哪里呢?
刚起步的中国衍生品市场究竟发展如何?
根据国际授权业协会(LIMA)的年度授权报告,中国的衍生市场低于国际衍生市场约三分之一的份额。在美国,票房收入也就占据总收入的三分之一,而在日本,衍生品收入基本上占到总收入的40%。
迪士尼是一个参考性较强的案例,其“电影+衍生品+娱乐地产”的IP授权链条已经十分成熟,比如旗下皮克斯的《玩具总动员3》,衍生授权收入达到了87亿美元,远超于票房收入的11亿美元。
而中国虽然市场份额相对较低,但LIMA的报告还显示,中国授权销售额每年增速都远超全球平均水平,2017年更以9.9%的增长三倍于后者,这几年也频繁涌现成功的电影IP衍生授权开发案例。
《功夫熊猫》作为动画系列电影IP,其在第三部时衍生业务收入就超过了票房收入;主旋律片《建军大业》,当时的衍生销售额达到了1.2个亿以上;今年科幻片《流浪地球》,其衍生市场整体容量已达到8个亿左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662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