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对《花木兰》的成见,我们应该期待迪斯尼的这一尝试
作者/邓颖翀
几天前,大家还在吐槽迪士尼真人电影版《小美人鱼》选择黑皮肤的歌手Halle bailey作为主演过于政治正确。昨晚,迪士尼发出真人电影版《花木兰》的第一支预告再度引爆成为大众的关注焦点。
“为什么没有木须龙?”、“华为妆”、“花木兰不是福建人”、“英文对白”,迪士尼推出的第一个“中国公主”成功挑起国内观众的广泛关注,却没有满足大众期待,大众反倒围绕这些点发出吐槽。
为什么迪士尼开始频繁把经典动画翻拍成真人版,还一改大众熟悉的金发白肤公主的形象,转而启用黑皮肤和黄皮肤的演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迪士尼的这一策略?
迪士尼需要国外市场
五月初迪士尼发布的今年第二财季报告显示,其影视娱乐业务收入为21.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5%。而从电影上映数量看,今年4月到6月期间,迪斯尼一共上映了《企鹅》、《阿拉丁》、《玩具总动员4》三部电影,而去年同期只有《超人特工2》一部。
影视娱乐业务盈利能力下降的背后,是迪士尼影视内容创新的乏力。1994年,迪士尼出品了第一部动画真人版电影《丛林书》,只收获4000余万美元的票房。自这之后,虽然还推出过《101只斑点狗》和《102只斑点狗》两部真人电影,但迪斯尼并未真正把它当作一种固定的内容创作模式。
直到2010年,由蒂姆波顿执导的《爱丽丝梦游仙境》获得超10亿票房。迪斯尼才真正开始重视这种创作模式,把原有经典动画IP一一进行真人版改编,并在这两年有加速趋势。
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总结了2010年以来迪士尼真人改编动画电影的票房详情,发现这类电影的国外受众普遍大于美国国内的受众。所以不难理解,迪士尼为什么会选择黑皮肤以及黄皮肤的演员来饰演主角,他们需要迎合外国观众。
2016年,《爱丽丝梦游仙境》在国内收获超9亿票房。让迪士尼看到国内市场的潜力。同年,迪士尼宣布拍摄《花木兰》,然而原剧本中男主为白人的设定引发了争议,而且,超十万人联合签署了一项拒绝白人饰演木兰的线上请愿。迪士尼因而宣布在全球寻找一位华人女演员来饰演木兰,还请来新编剧,重新改编剧本,将剧本中所有主要角色换成华人,新故事将结合1998年的动画及中国民间传说编写。
但是,从中国国内的票房数据看来,这种真人版动画电影并未持续受到国人热捧,没有一部影片的票房过10亿元,今年3月上映的《小飞象》更是遭遇票房滑铁卢,仅以1.47亿元收场。相较于同为迪士尼旗下的漫威电影,在国内缺乏漫威漫画文化的熏陶下,反而有更为出色的票房表现。这是为什么呢?
从猫眼专业版的数据可知,迪士尼真人版动画电影的受众多为女性,且年龄多集中在20-29岁之间。这个人群是电影市场中的主力消费者,对于她们而言,市场中还有大量爱情、青春等其他类型的影片供其选择,所以势必对这类电影的票房形成挤压。
即便如此,迪士尼也并未忽视中国市场。2018年8月开拍的《花木兰》投资预算高达2.9亿美元,据外媒报道投资主要用于片中宏大场景的建设与布景。除去主演刘亦菲,他们还请到李连杰、甄子丹、郑佩佩这些在好莱坞知名的中国演员。
投入如此大的心血之后,《花木兰》真的能如迪士尼之愿,在中国电影市场大获成功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迪士尼的这一策略?
《花木兰》被看见比正确更重要
从昨晚《花木兰》首支预告片放出后的反应可看出,它确实引起了国人的广泛关注,但是人们的评论却朝着负面激烈展开。
从木兰出生地到妆容,本想还原动画和中国传统的《花木兰》却屡屡违背历史,剧中一众华人操着英语对话更是让不少国人表示无法接受。
迪士尼并非不愿做足功课,而是他们对东方的想象限于他们的认知框架。预告片中,刘亦菲饰演的木兰和其父亲都带有轻度的英国口音,以示古典,而郑佩佩饰演的媒人说的英文则带有中国口音,以示中国传统的韵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69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