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作家苏叔阳因病在京逝世享年81岁,生前曾乐观抗癌
新京报讯(记者刘臻)7月17日,新京报记者从苏叔阳的儿子苏霆处获悉,当代著名剧作家、作家、文学家、诗人苏叔阳于2019年7月16日晚,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苏叔阳,1938年生于河北保定,1953年开始文艺创作,1960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毕业,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中医学院(今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任教。
1978年苏叔阳调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国家一级编剧),1979年后任中国作协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等。他创作的话剧《丹心谱》,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创作一等奖,《左邻右舍》获全国话剧、戏曲、歌剧优秀剧本奖。其代表作有电影《夕照街》、《春雨潇潇》、《新龙门客栈》等,著有长篇小说《故土》,中短篇小说《婚礼集》、《旋转餐厅》、《老舍之死》等。
苏叔阳的作品曾被翻译成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西班牙、日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等外文,以及维吾尔、哈萨克、蒙古、西藏、朝鲜等国内少数民族文本。其中以苏叔阳读本散文体样式撰写的《中国读本》以15种文字出版,在世界发行1200多万册,成为中国图书“走出去”的范例。近作《西藏读本》 也译成多种文字广泛发行。
新京报记者曾于2017年专访苏叔阳,当年79岁的他,已经没有办法完全掌控身体,25年前,他患了肾癌,失去了右肾,后来“总是拉肚子,能不出门尽量不出去”。
苏叔阳。新京报记者王嘉宁摄于2017年
他的一生,是与书为伴的一生,刚识字便读《安徒生童话》,青春期泡在河北图书馆,大学在人民大学系统地读书,毕业后成了一个“写字的人”。
作家身份让他收获了许多赞誉,家里的书架上错落摆放着来自各个国家的奖章,有联合国颁发的艺术贡献特别奖,中国的华表奖、文华奖、金鸡奖等。
荣誉并不是他写作的动力,本心才是。
苏叔阳曾总结自己,没出卖过朋友,没欺负过人,没走过后门,说的都是真心话。
母校让他明白“人生观”
能去人民大学读书,苏叔阳“高兴得要命”。
高中那会儿,他数学差,老在及格线徘徊,担心自己上不了好的大学。出成绩那天,未满十八岁的他站在校门口看榜,从最后一行开始看,一直都没有自己的名字,没想到考了北京考区第八名,顺利考进人民大学。
这个地方书卷气浓,很对他的胃口。
打小,苏叔阳就是一个“书虫子”。未上小学时,他爱靠在保定家门口的洋槐树上,一边看《海的女儿》,一边幻想;五六年级开始,他会去河北图书馆借书看,借书证是一块乌木做的,他揣着书本,看荷花冒出尖角、开花,再到结藕,残荷,“特别美”。
1956年,人民大学第一届中国共产党党史专业招生,苏叔阳成为其中一员。这所学校教风严格,老师上课会扣上整齐的风纪扣,他们不依附书本,讲的每一句话都有出处。偶尔,他能听到一些特殊的课——胡耀邦曾经来给他们上过课,李先念的秘书来念过李的手稿,万里、朱德都曾站在他们的讲台。
人大给予苏叔阳的,还有别处寻不来的见识和体验。
大一时,他和同学们曾在机场列队欢迎阿尔巴尼亚代表团,代表团未到,周恩来总理先到停机坪,挨个儿和大家握手。“我个子不是很高,站在学生队伍末尾,周总理两只手跟我握手,眼睛看着我的眼睛,微笑着,就像一个长辈看着晚辈一样,头还向我倾斜,和我聊天。”他们在聊天中探讨到“古史分期问题”,讨论到郭沫若的观点,周总理鼓励同学们可以给郭沫若写信,他们写了,还收到了回信,张贴在历史系的走廊上。“我想,这一定是周总理给郭老打过电话。”苏叔阳说,和周总理握手的画面一生难忘。
在平常的学习中,他的老师何干之教授总是嘱咐他:你要记得,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母校种种,让他渐渐明白了“人生观”是什么。
“心宽一寸,病退一尺”
1960年,从人大毕业后,苏叔阳度过了一段顺遂的时光,写了很多诗歌、话剧、散文,他常写北京市民和知识分子的生活,笔触有浓烈的北京风俗画色彩,有人称他“京味儿小说家”。
1978年,他创作的话剧《丹心谱》,作为北京人艺恢复旧称后的第一部原创作品上演,有观众看完后哭晕在剧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70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