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长安十二时辰》真正的结局
《长安十二时辰》的故事完结,主人公们分道扬镳,配角们语焉不详,看似没有一个结局,但又有一个结局,这个结局不是编剧或者马伯庸写的,而是历史写的。
按照我们的期许,圣人经此一役,应当幡然悔悟,振作精神操持大唐;张小敬高官厚禄,搂着檀棋,安度余生;李必鲲鹏展翅,扶摇直上,离宰相之位更进一步;姚汝能重拾初心,拜将入相。另一方面,右相林九郎理应遭到罢免,贤臣得以上位;元载小人失志,竹篮打水,被王韫秀一脚踹开……
然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真实的历史中并不是一条需要被恪守的准则,《长安十二时辰》结局的遗憾与留白,或许我们能在历史中找到一些还没来得及落下的笔墨。
1.
张小敬是马伯庸穿插在残酷历史中的一个浪漫的梗。
《长安十二时辰》第一集,檀棋看着张小敬说,大多数男人,说的和做的都不同,希望你不一样。最后一集李必送别张小敬。张小敬说,“他日长安再有危险了,我再回来”。于是“果真”,真实历史上的十年后,安史之乱爆发,长安城危在旦夕,张小敬策马奔腾而至,一箭把杨国忠射下马,完美履行了剧中的承诺(所以《马嵬坡十二时辰》可以安排上吗)。
这一段被记录在《安禄山事迹》一书中,“骑士张小敬先射国忠落马,便即枭首,屠割其尸”,除此之外,再找不到这个人名在史书中的其他痕迹。但也不重要,我们或许只要知道,他和大多数男人不一样,就足够了。
说说《安禄山事迹》这本书。作为后世研究安史之乱重要资料,这本书一共三卷,从安禄山出生写到他至德二年(757 年)被杀,书中记录了很多正史中没有收录的细节,比如玄宗数次赏赐给安禄山的各类物资名目、安禄山恃宠纵恶在河北潜谋作乱等等。写这本书的人,叫姚汝能。看来,虽然姚三女在剧中说了很多谎,写书这件事他倒是真没骗人,而且他也的确是一个掌握了很多“小秘密”的人,尽管,在历史的记载中,他只是一名小小的“华阴县尉”,并没有姚崇那样一个名留青史的太爷爷。
张小敬浪迹天涯去当兵,李必则归隐名山去修道。真实的历史里,这位名为李泌的神童宰相的确喜欢修道,也真的一度脱离了官府,“潜遁名山,以习隐自适”,不过那是在天宝十年以后,原因是他写诗讥讽,得罪了杨国忠。
直到安禄山造反后,唐玄宗仓皇出逃,李亨从马嵬北上灵武,身份从太子变成了唐肃宗,李泌再次出现,成了肃宗身边的布衣宰相,辅助当年的太子如今的皇上,最终评定叛乱,才再度离开。李泌临别的最后一件事,是抄下了《黄台瓜辞》,留给肃宗,要他处理家事的时候慎之又慎。
曾经对着张小敬吼出“我比李白强”的李泌,就其在历史上的政治作为而言,的确是超过了李白。他最终成为了四朝元老,以极高的谋略辅佐了肃宗、代宗、德宗三代帝皇,最后还全身而退。一个小小的八卦,李泌一直潜心修道,四十多岁了,才在当时的皇帝代宗的强迫下,娶了已故朔方留后李暐的外甥女为妻。(关于李泌的故事,可以看我们之前那篇《李必:我比李白强》)。
2.
林九郎,也就是真实历史中的李林甫和太子的斗争,还要一直延续到天宝十二年。这位著名的奸相一直活到这一年的十一月,才最终病死家中。在那之前,他仍然屡屡打击太子一党,甚至两次逼使太子抛弃了自己的老婆:天宝五年,由于李林甫炮制韦坚案,太子被迫与韦坚之妹、太子妃韦氏离婚;同年构陷杜有邻,太子被迫休杜有邻之女杜良娣。也是因为韦坚案,左相李适之、陇右节度使兼河西节度使皇甫惟明、工部侍郎韩朝宗先后被贬及诛杀。
不过李林甫也没有赢。他死后,杨国忠与安禄山合谋诬告其与叛将阿布思约为父子,同谋造反。李林甫的女婿杨齐宣担心自己受到牵连,便附和杨国忠,出面证实。李林甫因此被削去官爵,抄没家产,诸子均被除名流放岭南、黔中。当时李林甫尚未下葬,唐玄宗还命人劈开李林甫的棺木,挖出口内含珠,剥下金紫朝服,以庶人之礼安葬。
李林甫死后,经历了安史之乱,改过四次名字的太子李亨终于当上了皇帝,但这也还不是故事的结局。在漫长的夺嫡之战胜利后,李亨又面临着光复之战。他接手的不是一个能坐享其成的太平局面,而是一个节度使混战,分崩离析的帝国。虽然在757年,大军艰难地收复了洛阳、长安,李亨也从太上皇李隆基手上接过了象征皇权的传国王玺,但苦尽甘来的好日子并没有过多久。仅仅五年后,公元762年,李亨就病逝于长安了,跟他的父亲唐玄宗死在了同一年。临死前,肃宗的儿子们又在他的病榻前上演了新一轮的夺嫡危机。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76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