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沃派博客 每天不定时发布IT文章相关资讯
当前位置:沃派博客-沃派网 > 娱乐要闻 > 正文

舞剧如何呈现谍战?《永不消逝的电波》重塑经典

12-03 娱乐要闻

剧照

剧照

剧照

  淅淅沥沥的雨点敲打出紧张的节奏,撑着黑伞的身影行色匆匆。舞台上昏暗压抑的气氛对应着解放前夕的上海。地下工作者李侠和假扮成他妻子的何兰芬并肩,来到这处没有硝烟的前线。

  12月2日,历经100多天的排练,上海歌舞团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在太仓大剧院进行首次全剧带妆彩排,接受业界专家审看。

  提起《永不消逝的电波》,1958年由孙道临、袁霞主演的电影是一代人心中的经典。片中主人公李侠原型取材自上海地下党联络员李白。延安解放区电台政委李侠1938年带着使命来到上海,开展秘密电台工作,他和假扮其妻子的纱厂女工何兰芬一起在上海用电报搭建起通往延安的空中红色桥梁。其间,电台被日军发现,李侠被捕,但严守党的秘密,终于获释。日军投降后,李侠夫妇依旧留在上海“前线”,从事地下工作。在明知暴露的情况下,为发出重要电报,李侠选择让妻儿转移,自己留下发报,终于被捕牺牲。

  舞剧选取了李侠解放战争时期的故事展开。舞台之上,报馆职员、黄包车夫、裁缝店学徒、卖花女孩……9个主要角色一一登场,勾勒出解放前夕上海谍影重重的众生相。

  近年来,国内外影视、小说不乏优秀的谍战题材作品,但在舞台艺术的舞蹈领域,谍战题材还未有尝试。观看演出前,最大的疑问莫过于,“不发一言”的舞剧如何表现谍战题材的复杂和层次。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交出了一份值得一看的答卷。

  “剧情是排过舞剧中信息量最大的。” 两位“80后”总编导韩真、周莉亚坦承,对于完全依靠肢体语言的舞剧,谍战题材是很大挑战。

  周莉亚透露,剧中9个主要人物,几乎都有“双重身份”,对于观众增加了解谜的观剧体验,对于演员,塑造人物上则有很高要求,不仅是肢体动作上的表演,还有大量通过情绪、细节对人物的立体塑造,“重要的是多方位的表达‘人’,表达他们如何成为舞台上的这一刻。”

  “舞蹈上做了很多设计。”李侠扮演者、上海歌舞团首席演员王佳俊认为,舞剧脚本中,让每个角色都有反差,有双重身份是非常好的设计,为了体现出这些细节,舞者们在动作表现上下了很多功夫,比如两个人交接,双方都不动,让交接的两只手成为视觉焦点,演员的目光也紧盯着手,“观众就会猜测,这两个人是好人吗?”

  值得一提的是,舞剧与电影并不完全相同。李侠的身份从一个小店老板变成了报馆员工,其他配角身份与电影版区别更大。即使非常熟悉电影的观众,也无法在最初就洞悉人物表面身份下隐藏的双重身份,谍战紧张的悬疑气氛,始终贯穿。

  “电影里的李侠其实也不是李白本人。革命者在我们心中本身就是群像。他们这个群体该被我们记住,我们只是截取其中之一,希望用这个故事,把那代共产党人的形象烙在我们心中。”韩真说,舞剧中的李侠,不仅仅是革命烈士李白,而是融合了诸多地下工作者形象。给李侠报馆职员的身份,是因为报社有职场感,“把李白纳入到这个体系里,他的酸甜苦辣更能被今天的观众所理解。”

  两位总编印象最深的是,去李白故居采风时,她们看到了李白和兰芬的两张结婚照。一张是他们起初假扮夫妻时拍下的,另一张是他们在工作生活中产生爱情之后,真的结为夫妻时候拍下的。

  “他们是相互依偎的革命精神中产生的爱情。李侠所有能流露情感的都是回到家关上门以后。”她们特地把这段真实故事中蕴含的情感放进舞剧,排了一场四对李侠夫妇出场的双人舞,每一段舞都是这对地下工作者夫妇的回忆,从他们回到上海,到入党,到产生爱情结婚。

  除了剧中的人,当时老上海的背景和旧日风情也是主创团队精心打磨呈现的部分。周莉亚和韩真在剧本创作阶段做了大量工作,除了李白故居,她们还跑遍了上海所有和那个时期相关的博物馆和革命纪念馆,查找了大量资料,让这部剧中“能同时看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

  最终呈现在舞台上,《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有红色元素和谍战氛围,更借助舞剧的独特表现形式,把石库门、弄堂、马路、报馆、旗袍裁缝店等老上海的城市特色细致入微地呈现在舞台上。《渔光曲》的熟悉旋律,72家房客的生活场景、弄堂里“万国旗”般的晾衣杆,种种细节,塑造出了真实丰富的老上海风情。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cms/9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