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度过“至暗时刻”?4月份市占率环比略降 单票价格企稳
一季度业绩“爆雷”之后,国内民营快递龙头企业顺丰控股度过了一段“至暗时刻”。
董事长王卫的致歉,未能阻止顺丰控股股价下行。今年3、4月份,该公司股价累计跌幅分别为22.81%、20.17%。值得注意的是,5月10日,顺丰控股盘中股价低至60.61元/股,较三个月前的高点“腰斩”。
不过,投资者似乎并未放弃这只千亿白马股,有关顺丰控股是否出现“黄金坑”的讨论此起彼伏。近期,该公司股价也连续多日出现反弹。截至5月19日,顺丰控股盘中股价一度突破71元。
那么,“快递茅”何时王者归来?一季度的亏损,使得外界颇为关注顺丰控股第二季度的经营状况。该公司最新发布的4月份经营数据显示,顺丰控股的复苏还需要时间。
4月份市场额份略有下滑
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4月邮政行业运行情况显示,报告期内,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85亿件,同比增长30.8%;业务收入完成823.9亿元,同比增长14.3%。
二季度是快递行业的传统淡季期。与3月份的情况相比,4月份全国快递行业的业务量和营业收入环比均有所下滑。在此背景下,顺丰控股4月份的业务量和营业收入增速均超过了行业水平。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发现,环比3月份,该公司的市占率略有下滑。
根据顺丰控股公布的4月份经营简报,当月,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2.08亿元,同比增长14.86%;实现业务量8.34亿票,同比增长36.50%。值得一提的是,顺丰控股4月份的供应链业务继续保持着较高的增速——实现营业收入8.72亿元,同比增长60.29%,环比3月份增加了0.34亿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自2016年开辟供应链业务以来,这一业务经过五年的时间已经成为顺丰控股第四大主营收入来源。2020年,顺丰控股供应链业务实现收入71.04亿元,营收占比已达到4.61%。
但最为外界关注的,依旧是顺丰控股的快递业务。
今年一季度,顺丰控股亏损近10亿元。这背后,涉及快递业务的多个原因超出王卫的意料。
在4月份举行的业绩说明会上,王卫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这几个原因的确是有我们不能预计到的:第一,一季度的时效件增速不及预期,应有的利润没有出现;叠加经济件的增长,造成了成本虚高;这是造成亏损的一部分原因。第二,春节期间的运力保障成本较高,而时效产品业务量的不足,这一差额导致了较高的成本投入。第三,今年响应政府原地过年的政策,给员工春节加班补贴接近10个亿,比原来的预期多了3-4个亿,这是我们预期之外的。”
“今年一季度业绩发生大幅亏损主要是因为成本端的压力,包括前期大量资本投入造成当期折旧增加、春节期间人工成本的支出等。”一位机构分析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特别是前期中转仓自动化升级等提升产能的投入,预计从第二季度开始才能见效,并逐步开始缓解产能瓶颈。
顺丰控股第二季度首月(即4月)的快递业务经营成色如何?
在淡季之下,该公司4月份的营收增速环比3月份增加了1.47个百分点。此外,在业务量方面,顺丰控股当月业务量增速高出行业5.7个百分点,一改一季度增速低于行业水平的状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计算发现,4月份,顺丰控股快递业务的市占率为9.81%,环比3月份略减少0.12个百分点。但这在业内人士看来,已是顺丰控股经营企稳的迹象。
“顺丰控股4月的收入和业务量增长,相对比较平稳。特别是它的供应链业务,应该创下了一个新的营收纪录。”上海交通委邮政快递专委会副主任赵小敏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如果后续价格战企稳,将会有利于顺丰控股业务量的提升。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顺丰控股4月份的单票收入为15.84元,环比3月份提高0.1元。
降本措施聚焦自动化升级
事实上,顺丰控股是否度过“至暗时刻”,一部分原因还将取决于快递行业的竞争环境。
自2019年5月推出特惠专配产品入局经济型电商件后,顺丰控股整体的议价能力不再像中高端时效件那样难以撼动。
“‘价格战’是市场无序时最容易达到目的的竞争手段。”物流行业专家杨达卿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中国快递市场价格战,有多种因素导致:一是快递市场本身未建立市场集约化,市场竞争胶着情况下,打“价格战”直接有效;二是极兔等新市场主体和部分传统快递企业以新模式拓展市场,更愿意以“价格战”快速赢得局面;三是数字科技正在改变传统企业的市场格局,数字化的换道期间,让既有格局逐渐松动,让有意取得上位的企业愿意以“价格战”突破。
今年一季度,国内快递行业价格持续下行。尤其是极兔等新入局者的“搅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快递行业价格竞争的激烈程度。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104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