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产1万顶到年产10万顶:陕西窑洞钩出的假发“芯片”搭上全球数字贸易“顺风车”
增长33.8%!中国出口创下10年来同期最高水平。5月10日,商务部发布1-4月进出口数据;与此同时,在陕西省铜川市的宜君县,到5月底第5个专供出口的社区假发工厂也将落成。届时,宜君的出口发片生产量,将从原来的年产1万顶,提升到年产10万顶。
宜君县县长曹全虎说,假发项目自去年在宜君落地以来,相关部门全力推进。截止今年5月中旬,除了县城假发社区工厂外,还有4家乡镇社区假发工厂已经开始运营。最快到5月底,还会再有一个乡镇加入假发出口产业链,届时宜君县将形成“1家县城总厂+5家乡镇社区分厂”的假发产业带发展格局,可解决当地200-300人的就业问题。
数字技术正在重塑全球供应链。在全球后疫情时代,上游的农村妇女得以在家门口上班、带娃两不误,下游的中国跨境电商“身量”虽小却也能逆势反转、把“衰市”变旺市。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生命力,让中国外贸出口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
(图说:到今年5月底,宜君县将形成1+5个假发出口工厂,可解决当地200-300名妇女就业。)
带娃工作两不误 陕西“婆姨”也尝到了国际贸易的甜头
5月16日,宜君县城里格外热闹,2600平数字经济创新中心正式启用,首批入驻的有“AI豆计划”人工智能产业孵化项目和“速卖通假发项目”新工厂。一大早,64岁的彭镇假发社区工厂管理员王润润,专门从镇上赶来县城,为的就是看看新厂子、学学新技术。“我都64(岁)了,没想到还能第一次进厂子、领工资!”能在老家带外孙、钩假发“芯片”,王润润感觉挺幸福。
这两天,宜君的槐花飘香,在彭镇偏桥村四间由传统老窑洞改造成的简单小车间里,记者看到王润润和其他年轻媳妇们一起双手翻飞,把原材料真头发用钩针钩到4*4英寸的假发“头皮”上。手钩发片是一顶高档假发的制作起点,也是最难、最关键的一道工序,堪比手机“芯片”。
(图说:干了一辈子农活的王润润第一次领上了工资,对家门口的新职业很满意。)
在这个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结合部的古老县城,宜君“婆姨”们分外珍惜家门口的工作机会。作为“职场新人”,种了几十年小米和玉米地的王润润本来担心被人嫌弃年纪大,没想到:“厂子里年轻女娃都管我叫姨,亲得很!和年轻人说说笑笑,感觉自己至少年轻了十岁!”
而之前在山东食品厂里打工的“宝妈”李培琦,为了娃娃读书回乡,没想到在家门口打工比外面赚得还多。现在手速快到一天就能钩一顶发片的她,已经升级为培训师,上个月拿到了6000多元的工资。因为超过了国家5000元的个税起征点,她说平生第一次能给国家纳税了,特别开心。
微型跨国企业人少路子广 疫情年也能迅速换“上游”
在欧美市场,一顶顶蓬松时尚、自然服帖的假发,是时尚、是潮流,一般都能卖到200-300美金。来自速卖通的数据显示:全球假发市场规模已达上千亿美元,中国出口占到全球总量的80%。
不过到了2020年上半年,对于不少做假发生意的外贸进出口公司来说,疫情阻断了他们在东南亚的上游供应链;全球消费者又因为线下实体店关门,网购需求激增。一边是上游供货商奇缺货,一边是消费者都要买买买,怎么办?
正当假发跨境电商小老板们心急火燎的时候,速卖通小二和阿里脱贫特派员们当起了“媒人”,他们撮合了13家外贸企业在去年7月第一次来宜君考察,这里面就有广州茵薇歌和广州德昊。因为宜君女工学得快、手艺好、良品率高,宜君就被培育成了稳定的出口假发源头供应地。
疫情年没有停摆反而还在逆势上扬,广州德昊的老板谢楚明总结下来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及时把供应链搬回国内,上游备货“炮弹”足,“手里有货、心里不慌”;一是到账资金周转要快,“结算要快、汇率要稳”。10年前扔掉国企“铁饭碗”投身外贸的他,感叹如今借助数字平台和数字支付,“小而美”的公司也能和大型跨国企业坐进全球贸易的同一节车厢。
(图说:在中国假发引领全球顶上潮流的背后,不少靠的都是员工不过百的“微型跨国企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沃派博客-沃派网 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bdice.cn/html/104679.html